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期

溶血巴斯德菌败血症1例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溶血巴斯德菌败血症。临床特征1病例资料患者,男,48岁,兽医。患者病前接触病畜后2d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血细菌培养结果为溶血巴斯德菌(Pasteurellahaemolytica)。...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溶血巴斯德菌败血症;临床特征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8岁,兽医。因持续发热, 皮肤、口腔粘膜溃烂7d于2006年5月10日入院。患者病前接触病畜后2d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5℃,无畏寒,随后出现全身皮肤散在性小溃疡、口腔粘膜糜烂伴有咽痛、吞咽困难。查体:T 38.3℃,P 92次/min,R 20次/min,Bp 85/55mmHg。神清,全身皮肤可见散在性小溃疡、有渗液,口腔粘膜糜烂,阴囊、尿道口红肿、糜烂,双足底肿胀、压痛、有水疱形成。心、肺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WBC  4.4×109/L,N 60%,HB 151g/L,PLT 170×109/L,肝功能 ALT 18U/L、AST 54U/L、Alb 35g/L。血细菌培养结果为溶血巴斯德菌(Pasteurella haemolytica)。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胞噻肟、头胞他啶、头孢曲松、氯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均敏感,而对氨曲南耐药。根据药敏结果,临床先后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环丙沙星及局部给予阿米卡星、利福平治疗,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体温恢复正常。连续2次血培养为阴性,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降至正常。患者住院3周痊愈出院。

  2 讨论

    巴斯德氏菌主要寄居于家畜、野生哺乳动物(狗、猫、羊、牛、兔、狮等)及禽类(鸡、鸭、鹅)的鼻咽部或肠道内,可致人畜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由巴斯德氏菌属引起人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以出血败血性巴斯德氏菌所致者较多见,溶血性巴斯德氏菌和其他巴斯德氏菌很少引起人类疾病,但溶血性巴斯德氏菌感染人体后症状大多表现较重。人可被动物咬伤、或与动物密切接触被感染。本例患者为兽医,有与病畜接触史,血培养有溶血性巴斯德氏菌生长,诊断溶血性巴斯德氏菌败血症明确。
   
  巴斯德氏菌感染人类后临床表现有3种类型:①局部软组织感染型;②慢性呼吸道感染型;③败血症型。局部软组织感染型:人体被动物咬伤的部位多位于手、臂、腿或头颈部。患者一般在被动物咬伤后数小时至3d内急性起病。伤口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经24~48h后伤口流出含有浆液的血性液体。部分病人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低热。严重者可并发骨髓炎、关节炎,甚至病变累及的肢体伤残。慢性呼吸道感染型:感染易发生在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基础上,细菌侵入肺实质或败血症时血液中的病原菌侵入肺部所致, 主要引起肺泡部分病变,可导致硬化性肺炎。败血症型:多见于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如肝硬化患者发生巴斯德氏菌感染时,容易发生败血症。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滤过细菌的功能减退,部分细菌不经肝脏而自侧支循环入血,且肝硬化时门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升高,促使门静脉与体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形成,就更造成了有利于细菌经侧支循环避开肝脏滤除功能的条件。
   
  巴斯德菌感染的抗感染治疗药物可选择: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四环素、氟喹诺酮类、甲氧苄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
   
  近年由于人们饲养宠物的增多,与动物接触机会的增加,被巴斯德菌感染的可能性也增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海南 海口 570311.

作者: 吴彪,陈所贤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