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5期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LH-75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38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8例(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LT、PDW明显高于对......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用LH-75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38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8例(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测定。 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L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PCT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崎病患儿恢复早期PLT、PC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MPV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KD恢复早期PLT、PCT高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KD恢复早期MPV、PDW低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关键词】  川崎病;血小板参数;儿童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本文通过观察38例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恢复早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组均为2004年7月~2007年9月收治本院儿科KD患儿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9个月~10岁,平均年龄3.6岁,入院时病程均在4~9d,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84年日本MCLS研究会的诊断标准[1]。急性期指发病初期至治疗后体温正常,恢复早期指经治疗后体温正常后1wk以内。入院确诊后均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治疗。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38例作为对照组,男27例,女11例,年龄1~10岁,平均3.7岁。

  1.2  方法  38例KD患儿分别于入院当日或次日(入院24h内)和恢复早期1wk内,对照组在体检就诊时分别抽取静脉血2ml加入含EDTAK2的抗凝管内,充分摇匀,及时检测。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LH-75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仪器的校准、检测严格按照该仪器的使用操作规程,试剂使用贝克曼库尔特实验系统(苏州)有限公司原装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处理  检测数据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KD患儿急性期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结果比较见表1,KD患儿恢复早期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结果比较见表2,KD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早期血小板参数结果比较见表3。

  表1  KD患儿急性期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比较(略)

  由表1可见,KD患儿急性期PLT、PC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MPV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

  表2  KD患儿恢复早期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比较(略)

  由表2可见,KD患儿恢复早期与对照组PLT、MPV、PCT、PDW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KD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早期血小板参数比较(略)

  由表3可见,KD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早期比较PLT、MPV、PCT、PDW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川崎病(K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及机体免疫反应有关,临床表现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损害、淋巴结肿大为特征[1]。KD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血管炎,而血小板作为一种细胞急性时相反应物参与了全身血管炎症,血小板升高也是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对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血小板主要来源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在血小板四项参数中,PLT是反映血小板生成衰亡的指标;MPV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的生成情况,同时反映血小板的年龄和体积大小;PDW是血小板体积分布的变异系数;PCT是指血小板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2]。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和促进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止血促栓功能与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有密切的关系。KD患儿由于免疫性血管损伤,导致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与血管内皮发生粘附、聚集而被激活,血小板在体内吞噬胶原、脂质等粒子,起到清洁工的作用,从而导致PLT、PCT、PDW反应性增高,血小板活化[3]。当血小板被激活后,即可发生释放反应,促进血小板增多、聚集、释放促凝活性物质,参与血栓形成[2]。本研究结果表明,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急性期MPV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早期KD患儿血小板各项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恢复早期与对照组比较除MPV值降低外,PLT、PCT、PDW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聚集或破坏的血小板由网状内皮系统迅速从循环中去除,而川崎病患者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能饱和网状内皮系统,阻止血小板聚集物的消除,聚集血小板释放的产物可刺激血小板的生成,使血小板的代谢活跃,粘附能力增强,血液呈高凝状态。这也反映了在川崎病的血管炎反应中,血小板起了重要作用。急性期与恢复早期PLT、PCT、MPV、PDW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恢复早期PLT、PCT均增高、MPV、PDW均降低,这表明当血小板生成增加导致血小板数量增加而骨髓增生功能正常时,KD患儿恢复早期PLT升高而MPV降低,与PLT与MPV呈负相关[4]的观点一致。KD患儿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血小板的粘附和活化及血小板功能的亢进,刺激骨髓产生和释放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占全血的体积PCT也增高[5],它可作为血小板量的另一个参考指标,与PLT呈正相关。MPV在恢复早期明显低于急性期和正常对照组,PDW在恢复早期明显低于急性期,这与一般骨髓功能正常时,PLT与MPV、PDW呈非直线负相关[5]的观点相一致。KD患儿血小板升高是炎性反应介导反应性升高,而非骨髓功能异常。由以上结果证明血小板各项参数在KD发病过程中变化明显,说明血小板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过程,从而反映出KD患儿血小板各项参数与本病病情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K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炎,而血小板作为一种细胞急性时相反应物参与了KD患儿全身血管炎症反应,血小板升高是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与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6]。因此,血小板四项参数均可作为监测KD病情恢复及变化的指标。动态检测KD患儿血小板参数,对于及时指导临床抗炎、抗凝治疗,促使病情及早恢复,减少血栓形成,防止冠状动脉并发症、判断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 儿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7~188.

  [2] 朱丽芳,石统昆,于寿昌,等.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观察与探讨[J]. 临床荟萃,2005,20(4):193~195.

  [3] 周健,蒋红.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J]. 儿科药学杂志,2007,13(4):16~18.

  [4] 胡宇伟,周传新,陈莉桦. 血小板参数对川崎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3):982~983.

  [5] 唐章华,董文斌,黄荣忠.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J].西部医学,2004,16(2):152~153.

  [6] 赵玉红.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4):603~604.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1

作者: 黄华振,叶中绿,梁任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