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7期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对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4例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治疗组和氟西汀对照组,每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西酞普兰20~40mg,每日1次。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价病情及疗效,以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比较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对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 将84例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治疗组和氟西汀对照组,每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西酞普兰20~40m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氟西汀20~40mg,每日1次;疗程均为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价病情及疗效,以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1%及85.7%,差异无显著性(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多于治疗组(P<0.01)。 结论 西酞普兰是一种疗效确切且人体耐受性较好的新一代抗抑郁药。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西酞普兰 氟西汀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情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持久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和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可伴自杀观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照料的能力。目前对抑郁障碍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方法,现对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西酞普兰和氟西汀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  全部患者为武警海南边防总队医院2005年7月~2007年12月住院及门诊新发患者,先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对进行常规筛查,对粗分>40分、标准分>50分的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复查。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②HAMD抑郁量表17项评分≥18分;③除外伴有躯体和脑的器质性疾病及有严重自杀倾向者。符合入选标准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38.2±18.5)岁,平均病程(4.3±2.5)个月;对照组42例,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39.6±17)岁,平均病程(4.0±2.3)个月。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西酞普兰20~40m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氟西汀20~40mg,每日1次。疗程均为6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末,进行HAMD评分,按HAMD减分率判定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75%~50%为显效,50%~25%为有效,≤25%为无效。

  1.4  不良反应评定  于治疗后第1、2、4、6周末以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记录。并于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各1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0统计软件包进行所有统计学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第2、4、6周较HAMD评分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不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6周,治疗组有效率为88.1%,对照组有效率为85.7%,经卡方检验,两组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疗效经秩和检验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TESS评分比较  治疗后第1、2、4、6周末,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组间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注:△两组疗效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便秘、出汗、口干和失眠,均症状较轻,无需对症处理。对照组除上述不良反应外,尚有6人在治疗2周内出现焦虑和激越加重的现象,但可以耐受,1月后焦虑和激越症状改善。所有患者的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脑电图等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表3  两组不同时间TESS评分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P<0.01。

  3  讨论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情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西酞普兰、氟西汀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抑郁障碍的一线药物。SSRIs通过抑制突触间隙5-羟色胺(5-HT)再摄取而产生临床疗效,本研究显示,西酞普兰及氟西汀两组治疗2w末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并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至6周末;但同期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w末有效率分别为88.1%和85.7%,两组疗效亦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组治疗起效快,总体疗效相当,与文献报告结果相一致[1]。
   
  但由于化学结构的差异,不同的SSRIs又各具特点。西酞普兰是目前国内常用的SSRIs中选择性最高的一种。其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作用很小,对许多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组胺H1、γ-氨基丁酸(GABA)、阿片类受体影响很小,甚至无影响[2]。本研究中西酞普兰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且症状较轻微,均可以耐受。对照组使用氟西汀时,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出现失眠、焦虑、激越等症状,虽可以耐受,但大多在治疗一月后症状才缓解。两组TESS评分在各时间点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西酞普兰在抑郁障碍的治疗中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氟西汀,从而有利于提高病人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Calabrase[3]等曾对55例不能耐受氟西汀的抑郁症患者应用西酞普兰进行为期6周的开放性研究,有效率为6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咽炎(15%)和便秘(11%)。西酞普兰在不良反应上的优越性可能与其作用的更高选择性有关。
   
  理想的抗抑郁药应该是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这在减少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及并发症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故西酞普兰是目前起效迅速、安全有效的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抑制性较强、选择性更高的抗抑郁药。

【参考文献】
    [1] Dewan MJ, Anand VS. Evaluating the tolerability of the newer antidepressants[J]. J Nerv Ment Dis, 1999, 187(2): 96~101.

  [2] Schreiber S, Pick CG. From selective to highly selective SSRIs: a comparison of the antinociceptive properties of fluoxetine, fluvoxamine, citalopram and escitalopram[J]. Eur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6, 16(6):464~468.

  [3] Calabrese JR, Londborg PD, Shelton MD, et al. Citalopram treatment of fluoxetine-intolerant depressed patients[J]. J Clin Psychiatry, 2003, 64(5): 562~567.


作者单位:武警海南边防总队医院,海南 海口 570208.

作者: 付晓雪 王笑嫔 殷丽萍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