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0期

厄贝沙坦与呋噻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呋塞米治疗中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92例门诊就诊的中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均给予病因及诱因等治疗,观察组用厄贝沙坦联合呋塞米治疗。对照组用单硝酸异山梨脂联合呋塞米治疗。结果观察组心衰临床好转为43例,好转率为93。...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与呋塞米治疗中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择92例门诊就诊的中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均给予病因及诱因等治疗,观察组用厄贝沙坦联合呋塞米治疗。对照组用单硝酸异山梨脂联合呋塞米治疗。结果 观察组心衰临床好转为43例,好转率为93.5%。对照组好转为32例,好转率为69.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呋塞米治疗中度充血性心衰疗效好,可有效干预中度心衰向重度心衰发展。

【关键词】  厄贝沙坦;呋塞米;心力衰竭;疗效

  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多由中度心衰发展而来,需要住院抢救治疗,病死率高。在患者处于中度心衰时进行积极干预,可防止患者向重度心衰发展,意义重大。笔者从2005年1月~2008年1月,使用厄贝沙坦联合呋塞米治疗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92例中度充血性心衰的患者,根据病史、体格检查、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和UCG检查,符合慢性充血性心衰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48例,女性44例,年龄39~75岁,中位年龄54岁,冠心病24例,心肌病28例,高心病16例,风心病18例,先心病8例。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种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除病因诱因治疗外使用厄贝沙坦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吉加),150mg/次.d,呋噻米20mg/次.d;对照组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40mg/次.d,呋噻米20mg/次.d。两组疗程均为1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按NYHA分级),血压,电解质及UCG测定LVEF,每博量。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心功能(NYHA分级)指标 

  心功能由原来的Ⅲ级至少减Ⅰ级为好转,观察组好转为43例,好转率为93.5%,对照组好转为32例,好转率为69.6%,两组相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前后心功能(UCG)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对比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的比较(略)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对比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5±14)mmHg(10mmHg=1.33kpa)、(85±10)mmHg、(136±13)mmHg、(83±9)mmHg,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126±12)mmHg、(67±8)mmHg、(128±11)mmHg、(66±7)mmHg,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治疗后发生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血钾小于3.5mmol/L,血钠小于135mmol/L,有任何指标达到前述标准之一即为电解质紊乱,观察组无1例出现电解质紊乱,对照组出现15例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为32.5%,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重度心衰(NYHA分级)死亡率大于50%,中度心衰死亡率为20%~50%,轻度心衰死亡率5%~15%[2],故有效治疗心衰可以降低充血性心衰的死亡率。近年慢性心衰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转变,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阻断其与心肌重塑之间的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3],其中阻断血管紧张素的作用是重要环节。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心衰肯定有效的药物[4],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T1)选择性地阻滞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扩张外周血管,减低心肌前后负荷,从而有效地治疗心衰。呋噻米是一种袢利尿剂,可减少水钠潴留,有效地控制心衰患者的循环的淤血症状及体征。本文结果提示使用厄贝沙坦联合呋噻米治疗中度充血性心衰有效、安全,可有效避免心衰加重。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06.

  [2]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7—新进展与临床案例[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1.

  [3]戴闺柱.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问题:神经内分泌不协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

  [4]黄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的新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93~594.


作者单位:贺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 贺州 542800.

作者: 吴家恩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