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2期

儿童臀肌挛缩症的患病率调查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臀肌挛缩症在本地区的流行分布特点、发病原因、普及诊断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手术治疗。方法采用整体抽样二级梯度筛选方法,对琼海地区本病高发区域农村的4~18岁的500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普查,并对已在我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结论儿童臀肌挛缩症与反复多次接受苯甲醇溶媒青霉素......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臀肌挛缩症在本地区的流行分布特点、发病原因、普及诊断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手术治疗。 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二级梯度筛选方法,对琼海地区本病高发区域农村的4~18岁的500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普查,并对已在我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 发现患者的出生时间大约在70年代或以后,并集中在同一乡村的居多,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臀部注射次数多者所占比例大。 结论 儿童臀肌挛缩症与反复多次接受苯甲醇溶媒青霉素臀部注射有关,并膝下蹲试验与行走步态试验简单有效易行,是筛选的可靠指标,掌握发病特点,及早发现本病并提供手术治疗。

【关键词】  臀肌挛缩症;儿童;调查

  臀肌挛缩症是由臀部肌肉及其筋膜的纤维变性,继发髋关节内收、内旋功能障碍,进而表现为特有的步态,姿势异常及体征的临床病症。自1970年Valderrama首次报导后引起国内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国内1978年解放军总医院首次报道[1],国内区域性调查显示儿童的发病率为1%~2.4%[2],在某些高发地区可高达4.75%,我们自2004年6月~2008年4月已收治 60 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选择  回顾分析在我院就诊患者的诊疗情况,重点对来我院就诊患者较多的乡村(A村和B村)进行调查。共随机抽取4岁~18岁儿童及青少年500名进行调查,其中男300人,女200人。

  1.2  方法  对体育老师进行诊断内容的培训,然后在被测对象在做操式、上体育课时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主要有(1)行走步态异常呈外“八字步态”;(2)完成并膝下蹲动作过程中需分开双膝作为筛选诊断的指标,任一项符合即可诊断为阳性。筛选后再逐一详细登记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史、肌注史、外伤史、有无先天性髋脱位、感染史、是否瘢痕体质、有无其他部位的挛缩、并由有经验的专科医师进行二次筛选复查并确诊。

  1.3  诊断原则[3]  ①行走步态异常,呈“外八字”步;②并膝下蹲试验“划圈征”;③坐位交腿试验阳性(二郎腿试验阳性);④并膝屈髋(髋部弹响征);⑤X线骨盆平片未发现骨质异常。全部或部分阳性者诊断为本病。

  2  结果

  2.1 患病率  共有100例确诊为本病,发病率达20%,在所有确诊的病例中,并膝下蹲试验阳性94例,占94%;步态试验阳性90例,占90%;两者同时出现占91例,占91%,提示两种试验是可靠的筛选指标。男性发病率75%, 女性为2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肌注频率与患病率相一致,呈正相关。

  2.2  这两个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文献记载。本组患儿的病史有以下几个特点:(1)所有患病的儿童,少年时期经常患病,有明确的反复臀肌部位注射史;(2)肌注时间与发病时间前后顺序一致,肌注后,患儿长时间哭闹不止;(3) 患病的儿童几乎在同一卫生室就诊;(4)反复使用苯甲醇溶媒青霉素进行肌注。

  3  讨论
   
  就本次调查结果与本病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臀肌挛缩患者出生时间大约70年代或以后,与我国部分地区从1970年左右起使用苯甲醇青霉素溶媒的年代相符合,从本组大多数病例反复接受苯甲醇溶媒青霉素臀部注射,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与反复多次的臀部注射因素有关。

  3.1  肌注因素  病变部位与肌肉注射部位一致:患儿臀部外上侧萎缩变小,变尖。这和我院收治的患儿手术所见该部位臀肌纤维化挛缩部位相一致。

  3.2  肌注药物种类  国内关于苯甲醇溶解青霉素肌注致臀肌挛缩的报告有多篇,2%苯甲醇青霉素对人血能造成强烈的溶血反应[4],本次调查13~18岁组患病率较高,就其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后公认苯甲醇是引起臀肌挛缩症最危险因素,静脉用药增高,而肌肉注射减少,12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相对慢,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易漏诊。13岁以后发育加快,骨盆增宽,臀部的筋膜和挛缩带相对短缩显著,臀部的症状、体征逐渐加重。

  3.3  免疫因素  大量的儿童接受肌肉注射,但发病者仅为少数,普查表明患儿的红细胞免疫能力低于正常儿童。故认为与患儿机体免疫有关[5]。
    
  为了减少臀肌挛缩症的发生。建议:(1)禁用苯甲醇;(2)提高农村医生的医疗水平及卫生设施;(3)联合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4)肌注后发现硬块时应及时热敷(应在肌注4h后进行); (5)臀肌挛缩发生后应及时诊疗,应尽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 小儿骨科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77.

  [2] 张佳勋,郑之和,傅正元. 12459名小儿臀肌挛缩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0:(11):363.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610

  [4] 顾洁夫. 儿童臀肌挛缩症的诊治及病因学研究[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9,10(6):353.

  [5]刘恒. 臀肌挛缩症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 中医正骨,2007:l9(6):68~70.

  [6] 史占军,胡晓静,杨玲利. 华南某地臀肌挛缩症患病情况及病因分析[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4;14(3):179~181.


作者单位:

作者: 许时良,陈德洪,陆志夫,李顺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