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第18卷第4期

成人败血症病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和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败血症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菌群分布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0月-2003年10月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51例成人败血症。结果:51例败血症,院内感染占45。1%,院外感染54。...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败血症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菌群分布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0月-2003年10月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51例成人败血症。 结果:51例败血症,院内感染占45.1%,院外感染54.9%;有基础病因和夹杂病患者占74.5%;致病菌分布特点:有G+菌上升、G-菌下降的趋势,但仍以G-菌为主。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慢性基础病,预防手术及介入性治疗后的感染,是减少败血症发生的重要措施,注意合理用药,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关键词 】   成人败血症;菌群分布;临床分析
   
  近年来尽管新型抗生素大量地应用于临床,但败血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并末减少,其耐药菌株逐渐增多,造成治疗困难,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其发病率,为此对我院1997年10月-2003年10月6年间,经血培养及临床资料证实的51例成人感染性败血症,进行了回顾性的发病危险因素探讨和病原菌菌群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1997年10月-2003年10月间共获得阳性血培就诊人员51例,其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18~84岁;院内感染者23例,院外28例;院外感染者均收入院治疗。

  1.2  基础病因  51例败血症病原菌感染者,38例有原发病和夹杂病。其中局部感染性疾患13例(25.5%),血液性疾患4例(7.8%),肿瘤7例(13.7%),肝病5例(9.8%),结缔组织病2例(3.9%),心血管疾病4例(7.8%),肾病综合症2例(3.9%),糖尿病1例(2.0%)。

  1.3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例起病急,有畏寒、高热、体温<38.5 ℃8例,38.6~40 ℃34例,>40 ℃9例。发热以不规则热为主40例,驰张热8例,稽留热3例。

  1.4  血培养和药敏试验  取临床拟诊为败血症患者的血液分别接种于营养肉汤,35 ℃温箱培养,有菌生长者,直接涂片染色和移种血平板,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感染菌菌群分布  本组败血症患者共分离出52株病原菌,1例患者分离出2种菌株(细菌和真菌),其中G+球菌22株(42.3%),G-杆菌28株(53.9%),真菌2株(3.8%)。G+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检出13株(59.1%),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分别占阳性菌的22.7%、13.6%及4.5%;G-杆菌中主要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19株(67.9%),粘质沙雷氏菌3株(10.7%),肺炎克雷伯氏菌3株(10.7%),铜绿假单胞菌2株(7.1%),粪产硷杆菌1株(3.6%);真菌全部为白色念珠菌。

  2.2  药敏试验  被检出的50株致病菌中有14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中包括一些菌株对新型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也耐药,2株白色念珠菌未做药敏,耐药结果,见表1。

  表1  50株病原菌的耐药结果(略)

  2.3  治疗及预后  依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中西医药物结合,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发症,维护各重要器官的功能,经各种方法的治疗,好转自动出院者36例,死亡11例,继续住院治疗者4例。

  3  讨论

  3.1  感染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败血症是一组预后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可发生在医院内外各种病因的感染者中,涉及众多不同的临床科室。尽管近年来,新型抗生素如第二、三代β-内酰胺酶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败血症患者的细菌感染率和死亡率并末减少,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尤其有基础病因的患者,其感染率明显增加,本次未统计新生儿和未成年人病例,以成年人为主。51例败血症患者,年龄>60岁者21例,占感染者的41.2%;有基础病因的38例,占感染者的74.5%;基础疾患多为感染性疾病、血液病、肿瘤、肝病、肾病、糖尿病及结缔组织病等。有许多诱因,如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手术、化疗或放疗,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插管及各种介入性诊治手段的应用;广泛大剂量广谱强抗生素的应用,尤其是术前的滥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株与真菌感染及条件致病菌的发病率增加;几年来国外也有许多类似报道[2]。这些资料充分显示,机体抵抗力越低,年龄越大感染发病率越高,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是发生败血症的易感人群。

  3.2  感染菌株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初感染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发生了变迁,革兰氏阳性菌渐见下降,革兰氏阴性菌呈上升趋势,其中尤以大肠埃希氏菌、假单胞菌、粘质沙雷氏菌、不动杆菌及其它少见的条件致病菌有较大幅度增加。但近年来革兰氏阳性菌的分离率又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增多为主。以前一致认为表皮葡萄球菌不致病,但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已是公认的一种常见病原菌[4]。院内感染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耐药株明显增多,由于各种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极高,我院几乎达90%~100%,金葡菌、表葡菌对青霉素、苯唑青霉素耐药率很高,达80%~95%,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头孢唑啉耐药率很低。再者大剂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大量敏感细菌被消除,造成菌群失调,使真菌和耐药菌株感染率普遍增加。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中医中药治疗,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仍是今后抗感染治疗的重要内容。

  3.3预防措施  降低败血症发生率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警惕或避免和减少直接诱发的危险因素。对一些易于并发感染的手术或诊治手段进行有效的预防,做到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加强术后护理,并定期对使用中的消毒液和医疗器械及一次性用品,进行监测及伤口感染率调查,并定期向手术施行者通报,其目的在于及早控制感染的发生和发展。除上述措施外,对易感患者应结合中西医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慢性基础病,加强预防感染的一切防患意识,及时控制和清除局部感染,也是防止感染性败血症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401-452.

  [2]  石尧忠,潘孝彰,翁心华,等.院内感染后败血症[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8,15(6):423.

  [3]  刘正印,王爱霞,盛瑞媛,等.从99例败血症看院内感染的新动向[J].中华内科杂志,1998,37(5):323.

  [4]  何丽红,麦智广,卢冰雪,等.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特点和治疗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5):358.

  (山东省嘉祥县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400)

作者: 谷守芳,汪桂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