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期

BNP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测定脑钠素(BNP)在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并将患者分为LVEF≤40%组和LVEF>40%组、Killip(Ⅰ~Ⅱ)组和Killip(Ⅲ~Ⅳ)组、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并进行BNP浓度......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测定脑钠素(BNP)在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并将患者分为LVEF≤40%组和LVEF>40%组、Killip(Ⅰ~Ⅱ)组和Killip(Ⅲ~Ⅳ)组、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并进行BNP浓度比较。结果:LVEF≤40%组、Killip(Ⅲ~Ⅳ)组、死亡组BNP浓度显著高于LVEF>40%组(P<0.001)、Killip(Ⅰ~Ⅱ)组(P<0.001)、非死亡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BNP浓度可以作为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敏感指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脑钠素 心肌梗死

    脑钠素(BNP)作为心力衰竭的诊断以及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判断的敏感指标已达共识[1]。 BNP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评估报道不多。本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与BNP水平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年6月~2006年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36例,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的AMI诊断标准[3]。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44~79岁,平均(63±15)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至少存活24小时以上。梗死部位:前壁(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23例,下壁9例,下壁+前壁4例,非Q波型7例。21例合并高血压,7例合并糖尿病,36例中20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凝、扩冠、活血化淤治疗,部分患者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强心剂、抗心律失常药。入选病例除外肾脏疾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其他疾病。

    1.2  方法

    1.2.1  血浆BNP浓度的测定  所有患者入院后24~72小时(急性期)及4周(恢复期)分别静脉采血,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BNP浓度,试剂盒由美国ADR公司提供。

    1.2.2  所有患者在急性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若4周(恢复期)内存活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LVEF≤40%组(19例)和LVEF>40%组(12例)。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分为Killip(Ⅰ~Ⅱ)组和Killip(Ⅲ~Ⅳ)组。根据观察期内(4周)有无死亡分为死亡组(5例)和非死亡组(31例),LVEF分组中除外死亡病例。

    1.3  统计学处理  各测定值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LVEF≤40%组和LVEF>40%组BNP浓度的比较见表1,LVEF≤40%组BNP浓度显著高于LVEF>40%组。Killip(Ⅰ~Ⅱ)组和Killip(Ⅲ~Ⅳ)组BNP浓度的比较见表2,Killip(Ⅲ~Ⅳ)组BNP浓度显著高于Killip(Ⅰ~Ⅱ)组。死亡组和非死亡组BNP浓度的比较见表3,死亡组BNP浓度显著高于非死亡组。 表1 LVEF≤40%组和LVEF>40%组BNP浓度比较 注:和LVEF>40%组比较※P<0.01,*P<0.001表2  Killip(Ⅰ~Ⅱ)组和Killip(Ⅲ-Ⅳ)组BNP浓度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01表3  死亡组和非死亡组BNP浓度比较注:两组比较※P<0. 01

    3  讨论  

    BNP主要由心室分泌,被认为是反映心室收缩功能紊乱的敏感指标[4],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及其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功能状态及其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梗死后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许多文献报道了心肌梗死后血浆BNP浓度已经成为评价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生化指标,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学者[5]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心肌梗死后BNP分泌机理,发现梗死后位于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部位的BNP分泌最显著,而此处心肌细胞所受的室壁的优劣又取决于每一名医师、每一科室具体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把统计评价对象扩展到个人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院对医师的工作评价只停留在门诊人次、病历书写质量上,这不足以作为质量保证的手段,还有许多基础工作需要深入和完善,如住院医师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入院记录,主治医师是否在24小时内查看病人,死亡病例讨论是否及时,报告单是否在规定期限内返回,医技人员技术操作是否合格等。有些信息可以从病案中获取,有些可由医务主管部门制定标准,定期抽查,指标落实到个人。项目表格化、评分标准化、各种数据存贮入机,经过统计处理,作为对每个人工作的考核和评价的依据。只有加强个体的控制,才能保证总体水平,使质量管理更趋于科学化、系统化。

    总之,医疗统计工作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首先要做到数据化,这一发展趋势使统计工作地位日益提高。医院实行科学管理,必须借助于统计方法作为指挥工作的依据;统计方法也必须把医院科学管理当做用武之地。作为一个统计工作者,不能只局限于做好日常工作,而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和发展自己的工作,为医院管理开拓信息源,增大信息流,并努力使各种信息得以最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展望未来,信息将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同时也会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只有努力搞好自身建设,对工作内容进行不断地扩展和延伸,才能使医疗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作用,更好地为决策者服务。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 卫辉 453100;2.急诊科

作者: 户秋冬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