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9期

自拟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58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消渴方加减治疗,对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2hPG)、血脂(TC、TG)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显著改善,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降血糖的同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用消渴方加减治疗,对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PG)、血脂(TC、TG)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显著改善,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降血糖的同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中医药疗法 消渴方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笔者用自拟消渴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58例,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0例,女28例,年龄28~56岁,平均40.4岁,病程1~12年,平均4.5年。

  1.2  病例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即具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及无法用其他理由解释的体重减轻),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⑴,空腹血糖(FPG)≥7.0 mmol/L;⑵,随机血糖≥11.1 mmol/L;⑶、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75 g葡萄糖)中2小时血糖≥11.1 mmol/L。

  1.3  病例排除标准  1型糖尿病,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及高渗综合征等。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自拟消渴方(组成:黄芪30 g, 苍术15 g, 白术15 g, 茯苓15 g, 葛根15 g, 天花粉15 g, 知母15 g, 党参10 g, 丹参10 g, 红花10 g),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热煎煮30分钟,滤取煎液,复渣煎煮时间同前,两次药液合并,浓缩至约300 ml,早晚饭前温服,每日1剂。

  2.2  辩证加减  便秘,口臭者加大黄下泻胃热;烦渴饮引甚者加生石膏辛凉清胃;能食善饥,时觉中空者,加熟地、黄连、生石膏以填补真阴而降胃火;血糖高者加芡实、覆盆子以摄其精;血压高者加石决明、生龙牡、夜交藤以镇静安神;腰腿疼痛者,加桑寄生、续断、牛膝、木瓜通经而强筋骨;并白内障者加石决明、车前子;并神经病变者加全蝎、水蛭。

  2.3  配合治疗  ⑴、饮食:按不同劳动强度规定不同的主食摄入量。完全休息的病人每日主食200~250 g; 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 g,中体力劳动者300~400 g,重体力劳动者400~500 g。主食以外所需热量酌情由副食补充。⑵,运动: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2.4  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 PG)、血脂(TC、TG)及临床症状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规定的标准评定疗效。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FPG <7.0 mmol/L,P2h PG<8.3 mmol/L或血糖较前下降30%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FPG<8.3 mmol/L,P2h PG<10.0 mmol/L,或血糖较前下降10%~29%;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

  3.2  治疗结果  显效:39例,占67.24%;有效:15例,占25.86%;无效:4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

  3.3  不良反应观察  5例服药后出现轻度上腹部不适,便稀,持续2~4天自愈,疗程结束均未见肝、肾功能及三大常规异常。

  4  讨论
   
  糖尿病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喜好膏梁厚味而日益增多。《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景岳全书》云:“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肥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也”。
   
  笔者认为,消渴之病机,主要在中焦脾胃。脾胃虚弱不能散津上输于肺,肺津无以输布,则口渴多饮;脾虚不能为行其津,郁而化热,热灼胃阴耗损水谷精微,则消谷善饥;脾虚不能履行其“蒸津液,化其精微,和布化气味”之功,则血中之糖不能输布于脏腑经络以营养肢体,蓄积而增高,糖无以固摄而随尿漏泄;水谷精微无以濡养肌肉,故形体日趋消瘦。而消谷善饥又进一步增加了脾运负担,重弱其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日重一日。故《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饥”。《类证治裁·三消论》也曾云:“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
   
  临床表明,2型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血液呈高粘高凝聚状态、微循环障碍等,故笔者认为痰瘀阻滞应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环节和显著特征,治疗以化痰活血、清热健脾为主。消渴方中黄芪、党参补气健脾;茯苓、苍术、白术化浊以解脾困;知母、天花粉滋养肺阴,偕葛根以清胃热;丹参、红花活血祛瘀,诸药同用,共奏化痰活血、清热健脾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强心,扩血管,改善血循及营养状态作用。丹参、红花能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改善缺血状态,降低血液粘度,提高组织特别是神经细胞的血供和氧供,可促使受损的神经细胞得以修复和再生。葛根、知母、茯苓、白术、苍术均有降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治疗并不单指药物治疗而言,同时包括饮食与运动疗法。控制饮食,可减轻脾胃负担以断湿热滋生之源,部分患者单纯通过控制饮食便可达到控制血糖的良好目的。适度的运动,有利于脾主肌肉四肢的作用,可通过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润畅中焦气机使脾运得健,可促进肌肉组织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同时也可增强脂蛋白酶的活性,更多利用脂肪酸,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消渴方主要是通过化痰活血、清热健脾,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省荣军康复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5

作者: 范荣亮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