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5期

康复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16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组研究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文体娱疗、生活技能训练、社会功能训练和健康教育等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6周分别对患者作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效果评定。......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16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组研究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文体娱疗、生活技能训练、社会功能训练和健康教育等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6周分别对患者作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训练后6周患者的BPRS总分较训练前低(P<0.01);NOSIE总分较训练前高,总积极因素较训练前高,总消极因素较训练前低(P<0.01);训练后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康复技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 流浪救助 康复训练 社会功能

  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外来人口增多,城市中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有增多趋势,给城市管理和社会安定带来很大的影响[1,2]。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常伴随始动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和社会功能退缩的特点。为做好对此类患者的康复护理,使之早日回归社会,笔者于2006年1至10月对由佛山市救助站送入我院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116例进行了康复技能训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6年1至10月期间入住我院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精神发育迟滞者和生活完全完全不能自理者。符合CCMD-3疾病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99例,情感性精神病障碍7例,器质性精神障碍6例,癫痫致精神病障碍4例。其中男70例,女46例;年龄18~56岁,平均(25.19±11.17)岁;婚姻:已婚40例,未婚72例,离异4例;文化程度:高中8例,初中51例,小学57例;职业:农民57例,打工34例,无业23例,学生2例。

  1.2  方法

  1.2.1  康复训练方法 

  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文体娱疗、生活技能训练、社会功能训练和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1  训练时间 

  以周为单位安排活动内容,结合病区的治疗、护理和全院性工娱疗活动时间进行。内容见表1。表1  康复训练安排一览表(略)

  每天8:15~8:30为男女混合大小花园散步时间,8:30~9:00为集体操;9:00 ~10:00为小花园散步和文体活动中心开放时间;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为自由活动时间。表2  训练前后BPRS、NOSIE评分比较(略)

  1.2.1.2  训练方法 

  ①要求按时起床、洗漱,起床后整理床单及用物,保持物品的整齐与清洁;晚上洗澡更衣;②社会功能训练:每周1次,主要组织他们相互沟通,学会赞美、学会感恩、与病室病友友好相处和介绍自己等。③文体娱疗:散步、做操、音乐欣赏、播放多媒体电影和作健身运动等。④健康教育,每周2次,每次30min。讲解精神病的基本知识;向患者讲解用药原则、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并进行心理辅导等。也可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和生活技能训练。

  1.2.2  评定方法和工具

  采用张明园主编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6周进行测评。

  1.2.3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果

  训练前后BPRS、NOSIE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增多,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过程相伴而生并且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4]。本研究对象为由救助站送来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其中原籍在外市或外省占93.97%。以男性未婚者居多,主要来自农村,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占95.69%。

  本组患者以精神病分裂症为主,阴性症状居多,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退缩为特点。多数患者存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社会背景,部分由于外出找工受精神高压,诱发或促发精神障碍,伴随着情感表现为缄默、淡漠;躯体表现为始动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特点。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本组患者在进行常规医疗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活自理和社会能力训练项目,并由护士全程参与,给予启发、诱导和指导。训练结果表明,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清洁度明显提高,而激怒、退缩、抑郁和精神病表现显著下降。对因缺乏家庭关爱的患者,护士除了扮演教育者角色外,还扮演着照顾患者的家庭成员,给予关爱,弥补了其内心的不足,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康复训练也促进了病友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正性情感,降低了负性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是残疾人中最弱势的群体,对他们开展医疗救助,加强康复训练,对维护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而现代医学中,康复医疗已越来越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在美国,有专门的康复医疗师培训学院和专业。在我国,对护士参与康复训练的角色和如何使用训练技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有待于大家进一步共同努力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卫雪兴,杨健身,李晋文,等. 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41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2):740-741.

  [2]李丹.流浪无主精神病患者的医学鉴定及救治[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12):773.

  [3]张明园.精神病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5-222.

  [4]薄绍华.我国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现状及成效[J].中国健康教育,2001,4:26-27.


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41

作者: 陈汝兰,江连娣,伍丽华,招用燕,钟皓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