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0期

提筋法治疗颈椎病298例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颈椎病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颈椎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我科自2006年9月~2007年8月采用提筋法治疗颈椎病29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门诊颈椎病298例,其中,男124例、女174例。2诊断依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颈椎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属中医的“项痹”范畴。我科自2006年9月~2007年8月采用提筋法治疗颈椎病29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门诊颈椎病298例,其中,男124例、女174例;年龄28~74岁;病程1~15年。病理分型:颈型160例,神经根型68例,椎动脉型54例,交感型14例,脊髓型2例。好发职业以持久的工作低头和伏案工作者居多。

  1.2  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象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斜,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于颈部压痛、放射痛及局部肌痉挛之部位;或临床体检有神经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受累的相应节段;或X线片显示之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点,一般都选在颈椎中下段棘突连线及两侧2~4cm范围之内。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铺巾,以1%利多卡因注射液10cm作皮内及皮下侵润麻醉后,用提筋钳穿过皮肤,夹住颈部项韧带或斜方肌腱膜,试拉无疼痛后,将提筋钳固定于提筋治疗机[名称:颈椎病提筋治疗机。注册号:黔(食)药监械(准)字2006第2260009号,生产厂家:贵阳博亚众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上进行提拉,力量由轻到重,拉力为5~15kg,频率60~80次/min,提拉方向以病人感觉舒适为佳,每次治疗8~15min,提拉完毕退出提筋钳,用无菌棉球按压止血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即术毕。每周治疗2次,3周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评定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定[1]:①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②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疗效见表1。结果表明,近期总有效率为95.6%,以颈型、神经根型疗效最好,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次之,脊髓型疗效最差。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表1  各型颈椎病疗效分析(略)

  3  讨论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本病发病机制是颈椎生物力学失衡(外因)和颈椎间盘退变(内因)。正常人体颈椎稳定性由椎体、椎间盘等组织确立的内源性稳定系统(静力平衡)和由颈部肌肉调控的外源性稳定系统(动力平衡)两大部分维持。颈部活动要完成静力学(如维持头颈姿态)和动力学(完成各种动作)的双重负担。动静力平衡的任何环节遭受破坏,均可引起颈椎生理力学失衡,导致颈椎病的发生。颈部肌肉丰富,颈部肌肉的神经联系也较广泛,尤其位于枕骨、寰枢椎之间的各组肌群,因头部频繁地旋转、低头活动,容易引起疲劳。学术界一致认为,长期低头工作是引起颈椎病最常见的原因。人们日常很多工作须采取头前屈、两上肢前屈外展90°以下的范围内活动,时间久了,必然影响颈项肩部肌肉的动态或静态平衡,上肢负重过大,如提重物、抱婴儿等,还会加重上肢与颈部有联系的肌肉神经根牵拉,导致肌痉挛或疼痛。枕骨与寰枢椎间的肌群痉挛时,能刺激和压迫枕下神经、枕大神经及邻近血管,引起头痛、视力模糊和椎动脉供血不足等症状。颈项部与肩胛带、上肢和胸廓间联系的肌肉痉挛时,可引起颈肩和胸背部,甚至上肢部位的疼痛,如临床上常见的斜角肌群、肩胛提肌、斜方肌、菱形肌等疼痛和压痛。因此,头颈部姿势不良的体位性损伤,不仅影响上位颈椎且同时可影响下位颈椎的功能,使颈椎平衡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均遭到影响。
   
  颈部需要健康的肌肉和韧带来保护,活动中则伸缩有序、相互协调。否则,疼痛可使肌肉痉挛、肌挛缩、血管神经受挤压、代谢产物堆积、炎性物质生成及水肿粘连等一系列变化。某些颈部软组织长期病变而发生骨关节病,后者又会反过来影响肌肉功能。因此,在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以上几点,即可获得良好效果。提筋治疗通过有节奏地提拉局部软组织,直接松解椎旁肌群的痉挛和粘连,解除对邻近神经血管的牵拉或刺激,类似于一个不开刀的软组织松解手术,可使疼痛僵硬症状即刻得到缓解;此外,对软组织一张一弛的节律性改变,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清除代谢产物和炎性物质,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治疗点多选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上,《针灸甲乙经》记载“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拨”,此类似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古人很早就采用针刺此二经穴位以疏通经络、调顺气血来治疗此类疾病,而提筋治疗同样可起到相同作用。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椎病的方法颇多,但对顽固性颈肩背部疼痛、肌肉痉挛僵硬或骨化性肌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等缺乏好的治疗方法,而提筋治疗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对一部分患者,尤其是颈型,一经提拉可立即见效,有轻松舒适之感,症状即刻缓解,经2~3次治疗多数可痊愈。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本法适用于治疗各型颈椎病,但对于有颈椎骨折、骨感染、骨肿瘤及局部皮肤感染者均不宜采用,对于年老体弱、患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慎用。严格无菌操作,经治疗后两天内不可洗浴局部,以防创口感染。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中医医院针灸科,贵州 凯里 556000

作者: 张和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