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4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86例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治疗组)52例和西医组(对照组)34例,治疗8~12周。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3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86例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治疗组)52例和西医组(对照组)34例,治疗8~12周。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3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4%;对照组完全缓解8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4.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结肠镜检查结果也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慢性炎症。我院自2001年以来,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经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的UC(活动期),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992年第4次全国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有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等征象,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19~82岁,平均36岁。对照组34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1~66岁,平均33岁,两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2g/d,分次口服,维持1~2年;对爆发型或重型患者,给予地塞米松10mg/d,静滴,经7~10天症状减轻后改为泼尼松40~60mg/d,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至10~15mg/d,可持续月余或数月,再逐渐减量至停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和口服中药治疗。药用乌梅12~15g,败酱草12g,黄连4.5~6g,木香(后下)10g,当归10g,炒白芍10g,炒枳实10g,太子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5g,葛根12g,炙甘草6g。将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g,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对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等清肠导滞之品。每4周为一疗程,间隔1周后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2~5个疗程,平均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周、12周后的病情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1,2]
 
  根据2001年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研讨会制定的标准。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舌脉象基本恢复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检查3次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改善程度在2级以上,舌脉象基本恢复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级以上,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在3个以下;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1级以上,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在5个左右;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完全缓解32例(61.5%),有效15例(28.8%),无效5例(9.6%),总有效率90.4%。对照组完全缓解8例(23.5),有效14例(41.2%),无效12例(35.2%),总有效率64.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2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见表1。两组脓血便、下坠感及腹痛改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治疗12周,腹泻症状改善比较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1  两组临床症状变化[%,(略)]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P<0.01

  2.3  两组治疗后结肠镜检查比较 

  见表2。两组黏膜糜烂和充血水肿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治疗12周,黏膜溃疡改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2  两组结肠镜改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局部感染以及精神因素可诱发加重,主要病理改变以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为主,常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祖国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因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感受外邪、饮食所伤导致脾胃损伤,纳运失常,大肠传导失职。治疗既应扶正,又当驱邪。方中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四君健脾益气,使脾健而行其运化水湿之职,不止泻而泻止;乌梅、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乌梅擅涩肠止泻,木香、黄连擅治泻痢,当归养血和血;败酱草辛、苦、微寒、功擅解毒排脓;葛根升阳止泻;枳实抑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抑肝、清热、利湿之功。病人口服胶囊较煎服或灌肠方便很多,易接受并坚持疗程服用。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S].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陈治水,危北海.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S].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作者单位:平舆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平舆 463400

作者: 徐银领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