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5期

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导致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4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接触交谈,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及时控制精神症状,消除疼痛和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控制失眠的有效措施。结论:做好住院精......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导致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4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接触交谈,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入睡困难86例(35.10%),早醒78例 (31.84%),时睡时醒11例(4.48%),彻夜不眠18例(7.35%);失眠与精神症状、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躯体状况、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及时控制精神症状,消除疼痛和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控制失眠的有效措施。结论: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监测,可防止意外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预

  失眠指入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彻夜不眠[1]。精神病患者大多有睡眠问题,作为其精神症状的一部分,睡眠质量差往往会引起其它症状的波动,并且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为了促进精神病患者尽快康复,提高其恢复期生活质量,现对我院住院245例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2008年6月1 日在我院住院的245例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各类精神障碍诊断。其中男137例(55.92%),女108例(44.08%);年龄15~78岁,平均(28.62±6.35)岁;病程6~32天,平均(5.72±3.54)天;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62例,初中123例,高中31例,中专以上21例;婚姻:未婚105例(42.86%),已婚140例(57.14%);诊断:精神分裂症159例(64.89%),情感障碍51例(20.82%,其中躁狂发作30例,抑郁发作21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酒精依赖性精神障碍9例,分裂样精神障碍8例,其他病种8例;本次住院时间:90%>2月。

  1.2  方法

  1.2.1  将睡眠障碍分为五种形式 

  Ⅰ入睡困难(夜间卧床2 小时后才能入睡) ; Ⅱ间断睡眠(夜间入睡期间醒3 次以上,醒后半小时才能入睡) ; Ⅲ早醒(早3 点以前醒后不能再入睡) ; Ⅳ未眠(24 小时总睡眠时间小于2 小时) ; Ⅴ睡眠过度(24 小时睡眠时间大于14 小时) 。符合多种睡眠障碍形式的患者重复计数。

  1.2.2  调查方法
 
  2008年6月1 日当天调查所有住院245例患者前一天24 小时内的睡眠状况。资料来源于患者主诉及陪护或护士的观察。

  1.3 结果 

  245例患者中,具体例数比例,见表1。表1  245例患者睡眠障碍形式分布(略)

  2  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

  2.1  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其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精神疾病因素,136例受妄想、幻觉支配,出现焦虑、恐惧、愤怒,导致患者紧张、坐卧不安、难以入睡;42例因心境恶劣、 悲观失望等忧郁情绪出现入睡困难,时睡时醒和早醒;30例躁狂发作及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兴奋躁动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14例老年期患者常白天嗜睡,夜间不眠,到处乱走或做些无目的的事情。

  2.2  住院环境亦能影响患者的睡眠 

  如病房环境的噪声干扰,特别是精神病院封闭式管理病房,往往采取大房间多人居住,轻、重患者不能很好的隔离开,导致稳定期或康复期患者的睡眠质量受到影响,开放病区或单人房间住院患者的睡眠不利因素明显少于封闭式病房的患者。

  2.3  新入院患者因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当明白与其共室者为“精神病患者”时,表现恐慌担忧,怕被伤害而不敢入睡;37例因其他患者吵闹或换了新环境而入睡困难;17例因思念亲人,担心孩子无人照管或获悉亲人去世等而辗转反侧;39例因即将出院而既喜又忧,心理活动复杂,担心工作、学习、家庭、婚姻及疾病是否复发而难以入睡[2],也有部分自知力恢复良好的患者因怕出院后受歧视,出现自责、悲观等病后抑郁情绪,导致失眠。

  2.4  药物对睡眠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药源性不良反应如焦虑、EPS、抗胆碱能不良反应等均能导致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另一方面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及氯氮平均有很强的镇静作用,服药后患者出现过度镇静。其结果明显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并且患者对于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持反对态度,客观上降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 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状况并作好记录 

  特别是不要忽视患者的白天睡眠情况,夜间巡视病房时要动作轻柔,不要影响患者休息。对患者的睡眠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亦为制定下一步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3.2  合理的安排患者住院 

  将病房分成重症区域、稳定期区域及康复期区域,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管理,对病重患者既可重点监护,又让患者之间互不影响。

  3.3  改善患者住院环境 

  环境既可治病也可致病。舒适、安静、整洁、安全的环境有利于睡眠[3]。应创建花园式医院,家庭式病房。使患者在优雅、安静、整洁的环境中治疗,打消精神病院就是“疯人院、监狱”的错误观念,消除患者住院的恐惧心理。同时在病房建设方面尽量改大房间为2~4人的小房间,各房间之间各自上锁,且隔音效果好,避免不同房间患者互相干扰。

  3.4  服药时间个体化 

  以往的住院患者服药方式都是护士按规定时间集中发药。用药的目的是控制病情,纠正患者的睡眠问题,应避免用药后人为的打乱患者原有的正常睡眠节律。否则就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日常活动及原有的社会功能。

  3.5 调整和纠正患者的生活规律 

  一般而言,精神病患者住院不需留陪护,那么住院患者的日常活动就受到医护人员的限制。故患者住院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正常的生活规律进行了解,有计划的安排患者的日常活动,根据患者住院的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治疗。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下,由限制活动→半限制活动→自由活动的转变。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患者在病情治愈的情况下,生活规律逐步恢复原有状态。

  3.6 改变护理管理模式 

  原来的封闭式护理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特别是稳定期住院患者都希望走出狭小的病房空间,半开放或全开放的住院方式越来越被住院患者所接受。所以护理管理应建立“患者至上”的原则,护士必须主动接触患者,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消除偏见,勇于关爱”,不歧视患者。护理人员多开展一些室内、室外的工娱活动,丰富患者的娱乐生活,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3.7 改变护理模式 

  为适应新的生物- 心理- 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护理工作也应由单一疾病护理过度为疾病- 心理- 康复的全程护理模式。针对住院患者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即做到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社会康复护理。在新的护理模式下,护士不但要有很好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丰富的社会、心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提高全程护理质量,才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护理精神病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193.

  [2]扬金满.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分析及护理[J].四川精神卫生,1997,10(4):281.

  [3]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6.


作者单位:徐州精神病院,江苏 徐州 221006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