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7期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13例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药物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皮肤烫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EN)或Ritter综合征。我院儿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1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3例均有原发病灶,头面部疖肿5例,新生儿脓疱疮2例,面部皮......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药物治疗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皮肤烫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EN)或Ritter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婴幼儿,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解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起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可继发全身感染、败血症甚至死亡。我院儿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1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患儿,男8例,女5例,日龄2~28 d,平均9.5天。其中早产儿2例,低体重儿2例,就诊时间为发病当日~4天。13例均有原发病灶,头面部疖肿5例,新生儿脓疱疮2例,面部皮肤损伤1例,口咽部感染灶3例,腹股沟区皱褶处感染2例。有2例出生当天发病的患儿确诊为宫内或出生时产道感染。

    1.1.2  临床特点  患儿多突然起病,病初在口周或眼周发生暗红色斑,口周放射性皲裂,后迅速蔓延到躯干及四肢近端,以面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显著。有8例散发全身,皮温高、触痛明显、拒按,部分伴有较密集针尖大小的脓疱。在红斑基础上可见松弛性水疱或大疱,1~2 d内其上表皮起皱,稍用力摩擦,表皮即大片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似烫伤样,有脓性分泌物。水疱在额部、颈部、耳后、躯干较多见,尼氏征阳性。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睑结膜及咽部充血。2例皮损出现湿疹样改变。体温改变11例,其中发热9例,体温偏低2例,另2例皮损相对较轻、体温正常。1例呈现反应低下,嗜睡、拒乳,病情危重。13例均做血培养、疱液及皮肤分泌物培养,查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血、尿、粪常规检查,其中血常规白细胞升高8例,降低2例,正常3例;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5例;心肌酶谱升高3例。13例中11例疱液及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7例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两种培养均为阳性者5例。

    1.2  治疗与护理

    1.2.1  药物治疗  ⑴抗生素治疗:患儿确诊后立即予足量抗生素治疗,治疗初期药敏试验未回报前主要是经验性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药敏试验回报后则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其中7例采用头孢曲松钠50~80 mg/(kg·d),2次/日静脉滴注,3例用苯唑西林50~100 mg/(kg·d) 2次/日静脉滴注,2例用头孢他定50~100 mg/(kg·d) 2次/日静脉滴注,1例用头孢吡肟50~100 mg/(kg·d) 2次/日静脉滴注。由于新生儿的特点,部分敏感药物如:克林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等抗生素没有采用。抗生素一般应用7~12天,其中1例长达18天,严密监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双重感染。⑵免疫球蛋白:13例新生儿均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其中12例200~400 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3~5天;1例危重患儿给予2.0 g/kg一次性静脉滴注冲击治疗。⑶皮质激素:13例中9例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0.25~0.5 mg/(kg·d)静脉滴注,时间3~5天。⑷其他治疗:所有患儿同时口服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糖浆。加强营养,补充液体,有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者及时纠正。严重者输新鲜血浆或新鲜血。

    1.2.2  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进行保护性隔离,病室和温箱每日用紫外线照射和消毒液消毒2次。将患儿置于暖箱内,箱温30~32 ℃。全身裸露,床面铺无菌纱垫,撒少许消毒滑石粉,注意保持平整,每日更换2次。如被尿液或大便污染,随时更换。所有患儿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均予0.125% 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晚用红霉素眼膏涂眼。每日1:10 000高锰酸钾液洗浴两次。脓疱疮病灶处,外用百多邦软膏。糜烂渗液多皮肤糜烂溃化脓处以呋喃西林纱布湿敷,每2~3小时更换1次。

    2  治疗结果

    13例中12例在用药第2~3天时体温开始下降,多在1周内体温退尽。3~5天红斑开始消退、脱屑,水疱停止发展,皮损糜烂渗出逐渐减少干燥,脓疱开始塌陷、结痂。其中1例危重患儿经历了由体温不升到高热的病理过程,第8天体温开始下降,第14天病情开始有明显好转,因考虑该患儿合并心脏损害,继续留院观察10天。本组13例疗程7~24天,平均9天,均治愈出院,随访1~2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名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aphylococcal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STEN),又称葡萄球菌皮肤烫伤综合症(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种严重的皮肤感染性疾病[1]。1878年,Ritter首先描述了本病征[2]。这种致病菌毒力较强,可产生一种可溶性毒素-表皮松解毒素(epidermolytictoxin),经血行至表皮通过蛋白水解作用引发皮肤损害,可使表皮颗粒层细胞裂隙离解,形成松弛大疱。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分为金葡菌型和非金葡菌型。近年认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为金葡菌型TEN,非金葡菌性TEN多发生在成人及较大的儿童[2]。婴幼儿可能对该毒素排泄缓慢,血清中含量较高而易致本病。其特点是多见于婴儿、新生儿,起病急骤,皮肤有广泛性烧伤样刺痛感和疼痛性红斑,摩擦红斑处则表皮剥离,出现广泛糜烂面或形成水疱、脓疱,口周放射性皲裂,尼氏征阳性,形如大面积烫伤。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病死率明显增加,有报道可高达50%,多于l周内死于脓毒败血症或肺炎[3]。

    目前的文献报道均认为,早期足量的抗生素治疗是阻断毒素产生,控制病情发展的有效手段。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对金葡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相对于新生儿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小,临床常为首选。我们通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发现,13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且均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敏感。因此,我们的方案是早期经验性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此后依药敏换用敏感抗生素。我们所有患儿均使用丙种球蛋白,其中1例采用了大剂量冲击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有文献指出大剂量静脉内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中和毒素,并阻断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与C3b、C4b结合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应用抗生素同时应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有利于皮损的消退、恢复,缩短病程,迅速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疗效,达到治疗目的[4]。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因其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尚有争议,国内外文献均不主张积极使用类固醇激素。但亦有研究者认为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及早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控制病情,改善症状有利[5,6]。我们有9例使用了小剂量地塞米松注射液,对缓解患儿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认为重症患儿应慎用。应该提出的是针对皮损的局部用药和护理是治疗SSSS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Odom RB,James WD,Berger TG.Andrews'disease of the skin,clinical dermatology.9th ed.London:Harcourt Pub Ltd,2000:315-316.

[2] 张青,秦挂秀.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临床与免疫[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2(2):105-107.

[3] 昌爱慧.15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J].临床医学,2006,26(3):94-95.

[4] 张为,叶冬桂,朱希聪.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7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6,8(8):869.

[5] 张德春,武艺,陈俊龙,等.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6):345.

[6] 张怀强,张桂玲,李树军,等.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7):1101.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康复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