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期其他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免疫紊乱与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

来源:INTERNET
摘要: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在许多方面与免疫功能的改变有密切关系[1]。而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针灸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肯定。针灸通过干预免疫过程的某些环节,降低免疫反应造成的继发性损害,针灸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参与急性脑血管病病理过程的免疫细......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在许多方面与免疫功能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1] 。而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针灸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肯定。针灸通过干预免疫过程的某些环节,降低免疫反应造成的继发性损害,针灸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参与急性脑血管病病理过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以及针灸调节脑血管病免疫紊乱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采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探讨针灸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保护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1 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免疫学表现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多种免疫学异常,免疫学机制在脑血管病(CVD)的发生发展可发挥重要作用。

1.1 炎症反应 [2] 现已证实,CVD使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异常增高,神经元内钙稳态的破坏,一氧化碳和花生四烯酸的大量合成及自由基的产生等均与脑损伤后所致的神经元死亡关系密切。脑损伤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炎症反应,病理上称为“假炎症反应”。近年来在动物缺血模型的研究中这一炎症反应过程也能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的激活,氧自由基的增加和缺氧本身均可通过诱导转录因子(核因子-κB、干扰素调节因子1、STAT3)的合成来触发大量前炎症介质基因的表达。这样,受损的脑细胞产生大量血小板激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等炎症介质。结果诱导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P-selection、E-selection)表达,粘附分子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反应,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穿过血管壁进入脑实质,5~7天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到达缺血的脑组织。化学因子如IL-8、单核细胞化学粘附蛋白1由受损的脑细胞产生并引导血液中的炎性细胞向靶目标迁移。脑胶质细胞也参与炎症反应。缺血后4~6h,星形胶质细胞肥大,而小胶质细胞的突起卷缩如阿米巴样。 有很多机制参与缺血后炎症反应导致的缺血性损害:

(1)中性白细胞浸润所致的微血管阻塞使缺血程度加重;(2)激活的炎性细胞和受损神经元产生大量调节因子产生严重后果;(3)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产生Inos,生成大量有毒的NO。(4)缺血的神经元表达COX2 (一种通过产生超氧化物和前列腺素来调节缺血损害的酶);(5)缺血的神经元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加重缺血性损害;(6)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也可产生神经毒素如NO、活性氧和前列腺素。

1.2 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变化 T细胞亚群相互作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当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紊乱。近几年研究已确定脑卒中能引起T细胞的异常反应 [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AS的免疫发病机制已得到证实,在人类和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硬化的动脉内膜存在T细胞,且近1/3处于免疫活化状态,表现为:T细胞表达IL-IR;T细胞表达极晚期活化抗原-1;表达HLA-DR区抗原;旁分泌干扰素。这些活化的T细胞通过自身表面抗原和受体的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参与AS的发生发展[4] 。国内学者对脑血管病外周血的免疫功能检测多数结果表明,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总T细胞减少,CD 4+ 、CD 8+ T细胞减少,CD 4+ /CD 8+ 比值下降 [5~7] ,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下降,且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程度与脑损伤的部位(左右侧脑损伤表现不同)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8] 。脑损伤组织局部T细胞的浸润,可能系粘附分子所介导。CD 4+ 细胞上粘附分子的高表达对其进入病变组织起主导作用,在组织中CD 4+ 细胞对激活性信号的增强反应及CD 4+ 细胞的积累可导致外周血中这种细胞亚群的耗竭,从而也解释了外周血中CD 4+ 比CD 8+ 细胞数下降显著,CD 4+ /CD 8+ 比值下降,但在Shroeter等的研究中,为什么CD 8+ 细胞多于CD 4+ 细胞尚待进一步研究,国内多数研究认为急性期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与脑卒中、脑水肿侵犯了基底节、下丘脑及垂体导致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紊乱 [9] ,使这些腺体合成和释放的激素作用于胸腺和淋巴细胞,使T细胞功能下降。

国外Oka首先报道了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皮质醇升高 [10] ,也有认为 [11~13] 在急性脑血管病时,由于脑结构的破坏,脑组织缺血、缺氧的应激刺激,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功能紊乱,使糖皮质激素升高,从而降低了T辅助细胞的功能,而增强了T抑制细胞的功能。前列腺素、ACTH、糖皮质激素对T淋巴细胞均呈免疫抑制作用。

1.3 体液免疫的变化 自身免疫也可能是AS和CVD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14] 。Wiggin等 [15] 证实,循环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血管的基底膜上,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而动脉内膜通透性的增高,可增加血管壁结构抗原的释放,从而促进结构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加重AS损伤。Parums和Vlaicu等 [16,17] 也发现在AS斑块和内膜中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脑出血和脑梗塞存在着相同的血管免疫病理基础。CVD患者血清Ig和C3水平较正常人高,可能与神经免疫调节障碍及脑血管病的应激致激素和介质的释放有关。目前已知,神经系统特别是丘脑下部和交感神经直接参与免疫调控 [18,19] 。脑血管病患者由于出血或缺血均可导致脑组织结构的功能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不但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紊乱,也会使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失平衡。丘脑下部或其交感神经径路受到破坏,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反馈抑制减弱,而脑组织的破坏可释放诸如脂—胆固醇脂、脂蛋白等嗜脂质的脂成分,二者均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克隆B细胞被激活,而使IgG合成增多 [20] 。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和CSF中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均增高,IgM和IgA无明显变化。

1.4 细胞因子的变化 在病理过程中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及补体活化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粘附分子是一类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能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间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糖蛋白分子,粘附分子的配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能介导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并向血管内基质浸润。脑的微血管内皮粘附分子主要是3个家族:选择素包括位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P-选择素,位于内皮细胞的E-选择素和位于白细胞的L-选择素;整合素;免疫球蛋白相关受体分子(也称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包括细胞间粘附分子—1、2(ICAM-1、ICAM-2)、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它们主要在内皮细胞上表达。上述这些粘附分子家族在脑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细胞因子作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介质,在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中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与相应靶细胞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后在局部或全身发挥复杂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许多细胞因子也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在脑损伤组织中能产生细胞因子,它能刺激内皮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及粘附分子的表达,因此细胞因子与炎症及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相关的。TNF-α、IL-1、IL-1、IL-6和IL-8与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质-1在脑损伤中发挥着同等的作用 [22] 。补体活化因子的作用在脑损伤时,急性炎症反应相关的补体成分被活化,活化的补体可以促进细胞的损伤,也可以通过增加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而使损伤扩展。另外,C3a和C5a能导致组胺释放,C5b-9复合物能导致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 [23]

2 针灸的免疫调整作用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人体正气的功能 状态密切相关。正气反映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抗御病邪、调节阴阳平衡及协调脏腑、经络、气血,以免形成痰饮、血瘀等“积聚”的作用。这种能力与人体免疫系统所具有的防御传染、自身稳定及免疫监视的三大功能相类似。免疫功能可因为正气虚弱而受影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的盛衰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子(邪气)的易感性及疾病的类型、转归和预后,正气过低时一方面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另一方面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则邪气踞而不去,形成“瘕”、“积聚”(相当于肿瘤等疾病)。因此,以免疫功能为客观指标来分析、评价有关疾病的治疗效果 [24]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表明:针灸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机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增加、免疫活性细胞活跃。同时促使体液免疫中各类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杀菌素、补体、溶菌素等含量升高。上述这些生化及组织细胞的变化是针灸抗炎、

作者: 欧 翔 袁 红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