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9期中医中药

偏头痛的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1989年12月~2003年10月,笔者运用散偏汤加土茯苓治疗偏头痛17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病程最长12年,最短7天,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2治疗方法散偏汤基本方加土茯苓。1现代医学的认识5-羟色胺(5-HT)是目前公认的在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血小板激活时释放5-HT是......

点击显示 收起

  1989年12月~2003年10月,笔者运用散偏汤加土茯苓治疗偏头痛17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72例,男36例,女136例;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19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7天,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  。

  1.2 治疗方法

  散偏汤基本方加土茯苓。药物组成:柴胡10g,白芍20g,香附10g,白芥子10g,郁李仁10g,川芎40g,白芷6g,甘草10g,土茯苓60~120g。上药用凉水500ml浸泡40min,文火煎2次,取汁300ml,早晚2次分服,服药期间戒烟、酒、茶及辛辣刺激食物。

  2 病理机制

  2.1 现代医学的认识

  5-羟色胺(5-HT)是目前公认的在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血小板激活时释放5-HT是偏头痛发病的重要病因 [2]  。

  2.2 祖国医学的认识

  情志不舒,日久郁气不宣,又复风邪袭于少阳经,导致偏头痛,其病时重时轻,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

  3 病例举要

  患者,女,32岁,干部。2000年6月13日初诊。偏头痛3年,经中西医治疗皆罔效。最近头痛发作频繁,1周发作2~3次,眠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诊断为偏头痛(肝郁痰扰)。处以散偏汤加土茯苓,3剂。2000年6月17日2诊,患者头痛缓减,睡眠尚可,食欲增加,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缓略弦。效不更方,继服3剂。2000年6月21日3诊,患者自述头痛已愈,其它症状消失,因受其所苦3年多,要求根除,处以八珍丸调理,随访2年,未再复发。

  4 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属祖国医学“头痛”、“偏头风”等范畴。临床以反复循环性发作性头痛为特征,大部分每次发作均在同一侧,也有左右交替发作者。本病女性多见,常于青春期前后发病,大多数患者有偏头痛家族史。中医认为偏头痛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风寒外袭,过食肥甘厚味,长期情志不舒所致。 杜雨茂教授对散偏汤的方药组成有独特的见解,认为方中川芎味辛性温,祛风散寒止痛,且又辛香走窜,可上通巅顶,下达气海,祛风散寒化瘀,集诸功于一身,量大力猛,止痛迅速。白芷、细辛辛散上行,祛风散寒,加强川芎疏散之力,兼有调气之妙,用为辅药。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为佐药。使之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重用土茯苓以其性味甘淡平,除热解毒,尤善于湿热伤筋的筋脉拘挛疼痛。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内伤七情,脏腑功能失调,外邪侵袭即可引起头痛。且慢性头痛,起病缓而反复发作,缠绵日久,而产生“久病必瘀”,“久病之络”的病理改变。故以散偏汤加以大剂量土茯苓每获良效,其用量必在60~120g之间方效。诸药合用,于疏散风寒之中兼有祛痰通络,疏达气血之功,又寓祛痰通窍之力,且发中有收,通中有敛,相互为用,各展其长。又方中柴胡、白芍、香附兼可疏肝解郁,白芍、甘草又善缓急止痛,不但对外感风寒而发作者有效,气郁不畅而致者亦验,即使是久治不愈,邪入窍络之顽疾,同样有药到病除之奇功。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下册),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101-2104.

  2 王宇卉,曹文辉.偏头痛的生化研究发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2):71-73.

  (收稿日期:2004-05-07)    

  作者单位:037400山西省浑源县中医院  

  (编辑日 强)

作者: 王培业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