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9期中医中药

通腑祛痰法治疗中风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中风,又称脑卒中,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很高,与恶性肿瘤、心脏病同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三大疾病。虽然在临床治疗方面有所突破,但疗效仍然不理想,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而中医采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本病显示出明显优势,且已取得较好疗效,前景良好。本文从通腑祛痰法来浅谈中风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中风,又称脑卒中,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很高,与恶性肿瘤、心脏病同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三大疾病。近10多年来,世界各国对基础神经科学研究日益重视,深入缺氧缺血溢血性脑损害病理形态、病理生理和生化机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可喜成就。虽然在临床治疗方面有所突破,但疗效仍然不理想,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而中医采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本病显示出明显优势,且已取得较好疗效,前景良好。本文从通腑祛痰法来浅谈中风治疗。

  1 腑实与中风的关系
   
  中风是在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偏盛偏虚的基础上,产生风、火、瘀、痰,四者既可单独致病又可互为因果,综合交织,导致腑实窍闭证的发生。“风”指的是病势,而火、痰、瘀既为生风之源,又是腑实窍闭之因。腑气不通,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排泄之途,使实邪肆虐更甚,骤然大壅大实之象,或原有阴虚,因腑气不通而火热之邪进一步耗竭真阴,从而加重病情。从临床治疗角度来观察大约40%~50%的中风病人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阳明腑实证 [1]  。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风病人胃肠蠕动受到抑制,肠内容物积留,肠源性内毒素大量吸收,从而加剧脑循环障碍,故通腑法可以排除积于肠中之代谢废物,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并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2]  。

  2 痰浊与中风的关系
   
  中风多因年老体虚,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阳气衰微,水津不化,致津液停留积聚而成痰浊者多见。王旭高在《环溪草堂医案》称:“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肾虚则水泛,脾虚则湿聚,二者均为酿痰之本也。”或因患者气虚致瘀血停滞,阻碍津液运行而形成痰浊。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曰:“精凝血败,皆化痰耳。”痰随气行,则无处不到,遍及周身。更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痰为百病之因”之说。因此临床由痰浊阻络而致中风者亦多见。正如《丹溪治法心要》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痰壅盛者,口眼斜者,不能言也。”中风患者因痰浊阻碍经脉气血运行,致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故见半身不遂;痰浊阻于络道,见口眼歪斜;痰浊阻于舌络,见舌强语蹇;痰浊郁而化热,可见口苦、便干。其患者舌苔多腻,脉多弦滑。故本病多为脉络空虚,痰浊上扰清窍,瘀血阻络,致瘀阻血溢,或闭塞不通。

  3 典型病案
   
  患者,男,65岁,农民。2002年10月5日下午在田间劳动过程中突然感到头痛,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继而昏仆,不省人事,家属急送医院,入院检查:T36.5℃,P86次/min,R20次/min,BP160/90mmHg。中度昏迷,左侧肢体上、下肢肌力均为0级,并肌张力降低,左下肢巴彬征阳性。头颅CT示:右基底节出血。经西药抢救2天,患者仍不清醒。家属要求出院以中药治疗,故请中医诊治。刻下症见患者昏迷不醒面色潮红,口眼斜,左侧半身不遂,喉中痰鸣,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家属言其3日未解大便,证乃阳亢风动,痰火上扰,气血逆乱,腑实窍闭,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又因邪热不得泻,则更进一步加重痰火。故拟祛痰开窍,通腑泻浊法治疗。处方:黄连温胆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黄连6g,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2g,青、陈皮各10g,全瓜蒌10g,生大黄12g(后下),桃仁8g,厚朴10g,芒硝10g(冲兑)。水煎200ml,每日1剂,分3次鼻饲管注入。1剂之后,矢气频频,大便未解,再服2剂,泄下大便臭秽异常,质软。上方去芒硝改生大黄为熟大黄10g,加黄芪30g,再服3剂。患者神志转清楚,去鼻饲管,自进饮食,后仍以黄连温胆汤出入。治疗月余,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神志清楚,语言稍蹇涩,左侧肢体肌力恢复Ⅳ级,生活能自理。
   
  4 讨论

  中风的治疗关键要认识和把握中风的病机,以及对此病辨证分型,这对中风治疗和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金·张洁古首先提出中风用生化汤(大黄、枳实、厚朴、羌活)通下论治,最早把通腑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其后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也提出“中风内有便溺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明·王肯堂拟三一承气汤治疗“中风便秘,牙关紧闭,浆粥不入者”。均示腑气不通为中风急症主要病机,并为后人运用通腑法治疗中风开启新径。曾大方 [3]  认为:依中医辨证分型,中风属痰热腑实者占74.17%,说明腑气不通,痰阻脑络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王永炎 [4]  认为:脑络瘀阻导致营卫不和,卫气壅滞,而化生火毒进一步损伤脑络。由此可知,中风主要病机为风、火、痰、瘀相搏,气血逆乱,邪实充斥三焦,阻滞中腑,蕴而发热,故辨证时以痰热腑实证居多。上述案例,证候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语蹇或不语,腹胀,大便秘结,头晕头痛目眩,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证实标急之征,刻不容缓。治疗当务之急是通腑祛痰,此法一可通畅腑气,祛痰达络,敷布气血,使半身不遂趋向好转;二可消除胃肠的痰热积滞,使浊邪不能上扰神明,气血逆乱得以纠正。

  参考文献
    
  1 邹忆怀.王永炎教授运用化痰通腑治疗急性期中风的经验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68.
   
  2 王吕俊,王寿禅.试论下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和运用原则.山西中医,1992,8(2):6.
   
  3 曾大方.略谈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的地位及临床意义.吉林中医药,1984,(1):14-15.
   
  4 王永炎.“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1-6.
    
  (收稿日期:2003-11-17) 

  作者单位:330006江西中医学院( △ 为指导) 

  (编辑日强)

作者: 尹卫华 夏红梅 姜国平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