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其病程多变,常反复发作,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其主要症状,采用中西药的单一疗法收效甚微。笔者自2000年以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另外13例X线钡剂灌肠检查,5例未见异常,8例报告为慢性结肠炎,其中3例结肠袋变浅......

点击显示 收起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其病程多变,常反复发作,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其主要症状,采用中西药的单一疗法收效甚微。笔者自2000年以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符合1993年太原市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男20例,女10例,年龄23~48岁,病程6个月~8年,其中6个月~1年18例,1~4年9例,>4年3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其中排黏液便者16例,黏液血便者12例,重症者8例。所有病例均经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30例中有17例结肠镜检,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浅小溃疡,病变部位以乙状结肠为多,12例肠黏膜溃疡较重呈多发性,肠黏膜组织活检8例,均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另外13例X线钡剂灌肠检查,5例未见异常,8例报告为慢性结肠炎,其中3例结肠袋变浅,5例龛影,肠黏膜呈细锯齿状阴影,全部病例均大便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内服中西药加外用中西药灌肠治疗,内服中药自拟方(木香12g,地榆15g,生地12g,白芍12g,白术20g,郁金12g,败酱草18g,槐角12g,白头翁18g,黄柏10g,槟榔12g,秦皮15g,生甘草6g)。水煎口服每日3次,每日1剂;金双歧4片,每日2次口服。另将自拟方(黄芩10g,黄柏15g,败酱草30g,秦皮18g,生地榆18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延胡索15g,生大黄6g,石菖蒲20g,紫花地丁20g)水煎,过滤2次去掉杂质,取量200ml,将10mg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其药液中混合摇匀,每天1次保留灌肠30min,病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以上中西药物合用,1个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药1周,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复查。
    
  2 结果

  疗效判定按全国消化病会议拟定的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标准。本组病例治疗1个疗程后,20例治愈,7例好转,3例无效。
    
  3 体会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糜烂、溃疡反复发作为特征的病变,以溃疡为本,病程常迁延不愈。在祖国医学中属“泄泻”、“肠风下血”、“脏毒”等范畴。笔者认为本病病机以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壅滞大肠为主,热壅日久成毒为标,故自拟方重在以健脾理气、清化湿热、祛瘀凉血止血、解毒疗疮为大法,肝、脾同治,内服外用结合,整体和局部兼顾;加之金双歧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过量繁殖,减少内毒素及内源性毒素来源;地塞米松能减少白三烯的释出,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防止氧自由基的形成,故能控制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还可抑制自身免疫过程,减轻毒性症状;予以保留灌肠,又可减少激素的副作用。以上中西药联用,能迅速减轻炎症反应,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溃疡愈合,见效快、疗效可,值得进一步探讨。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563000贵州省遵义市口腔医院

作者: 李登国 金晖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