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8期经验交流

猝死成因5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未能预测的自然死亡。现对1998年1月~2005年2月间发生在我院门、急诊,住院期间的50例猝死病例进行总结,并就其猝死发生的有关因素结合文献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1。有先兆症状的(猝死前发生,或由他人代述)胸闷、胸痛、肩部不适10例,呼吸急促、困难6例,心悸3例,乏力,头晕2例。...

点击显示 收起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未能预测的自然死亡。现对1998年1月~2005年2月间发生在我院门、急诊,住院期间的50例猝死病例进行总结,并就其猝死发生的有关因素结合文献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8~75岁,平均56岁,既往有较明确病史记载的:冠心病25例,先心病2例,高心病3例,肺心病2例,风心病2例,哮喘2例,电击2例,心脏肿瘤1例,其他(或不详)11例。
   
  1.2 诱因症状 存在明显诱因的24例:活动、劳累11例,情绪激动6例,用力大便2例,其他5例;有先兆症状的(猝死前发生,或由他人代述)胸闷、胸痛、肩部不适10例,呼吸急促、困难6例,心悸3例,乏力,头晕2例。猝死发生时间:夜间睡眠6例,晨起活动4例,上午20例,中午4例,下午、夜间16例。
   
  1.3 就诊情况 院外发生猝死送来29例,住院期间猝死16例。其他情况5例。
   
  1.4 猝死前心电图 心电图或心电监护显示心电静止27例,心室纤颤19例,缓慢性心室自主节律4例。
   
  1.5 诊断标准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诊断标准。
    
  2 讨论

  本组资料中,冠心病25例(50%),猝死发生居首位。猝死发生的主要机制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管腔狭窄,侧支建立不完善,并存在有血液黏稠度高、血栓等因素,心肌供血差,缺血、坏死、心肌心电不稳定,发生室颤,导致猝死。冠脉内的高凝状态、炎性细胞的浸润直接导致了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重要原因 [1] 。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易发生AMI或猝死。
    
  在冠心病病史短的患者,症状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在劳累、情绪激动下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痉挛,致发生狭窄、闭塞,心肌供血中断、缺血、坏死。所以,冠心病患者是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加以警惕、预防、治疗其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神经体液因素也是室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本组24例猝死发生于凌晨至上午这一段时间内,上午交感神经兴奋,室颤阈低,导致猝死。且儿茶酚胺分泌较多,动脉张力高,血压较高。如果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加重,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可起到预防作用。猝死发生的其他机制还有室性早搏,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有文献报道 [3] ,安静状态心电图出现室早,1h猝死率是无早搏者的3倍。另外,有室内阻滞猝死率是无室内阻滞者的2倍。基础疾病为心脏病者危险性大。发生于院前猝死的有29例,如果在现场即行复苏,在最初2~4min内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是复苏挽救工作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受过培训与否以及是否进行及时、规范的复苏其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
   
  本组资料中老年人多合并有多种疾病,主诉少,不愿就诊,抱侥幸心理,以至于延误病情。心室射血分数,心率变异数等可作为高危患者识别的手段。对于无症状心肌供血不足,室内阻滞、年龄偏大且基础疾病为心脏病的患者,应加倍注意,提早预防、治疗,有助于降低猝死率。
    
  参考文献
    
  1 Ross A.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N Engl J Med,1999,340:115-126.
   
  2 崔乃杰.实用危重病急救医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387.
   
  3 李宗浩.现代急救灾害医学.北京:北京急救医学研究所,1994,11. 

  (编辑晓 青)

  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

作者: 杨国闻 李 燕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