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1期中医中药

刺络拔罐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00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项背肌筋膜炎是引起项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笔者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该病10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或俯伏坐位,暴露项背部,常规消毒后,在项背部明显压痛点及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刺至皮肤出血,再拔火罐,5min后起罐,擦干血迹,然后用TDP电磁波......

点击显示 收起

  项背肌筋膜炎是引起项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笔者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该病10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44例,女5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5岁,平均47.8岁;病程为1天~1年,病程在半月内者67例,半月~1年者33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风寒湿型59例,劳损型41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或俯伏坐位,暴露项背部,常规消毒后,在项背部明显压痛点及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刺至皮肤出血,再拔火罐,5min后起罐,擦干血迹,然后用TDP电磁波治疗器照射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以1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1.3 结果
   
  1.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项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好转:项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1.3.2 疗效分析 经治疗100例中,痊愈71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两种证型疗效比较,见表1。病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
    
  表1 两种证型疗效比较(略)
    
  由表1可见,刺络拔罐法治疗风寒湿型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劳损型(χ 2 =10.15,P<0.01)。
    
  表2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略)

  由表2可见,病程越短,疗效越佳,反之,疗效较差(χ 2 =28.7,P<0.01)。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66岁,工人。2004年9月30日就诊。主诉:右肩背部疼痛10余天,有受凉史,自敷膏药、热敷效不显而来我科治疗。时诊:右背部酸痛,有沉重感,右臂上举时后项、肩背部有牵拉性疼痛,查体:右肩胛内侧缘压痛较为广泛,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可触到条索状增粗纤维,舌淡苔白,脉细缓。诊为右项背肌筋膜炎(风寒湿型),采用上法刺络拔罐后,TDP照射20min,每日1次。5次后痊愈而归。
    
  3 体会
    
  项背肌筋膜炎属祖国医学“痹病”范畴,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病多因感受风寒湿邪或劳累而作,使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则痛,好发于两肩胛之间,背部酸痛有沉重感,后项、肩部有牵拉性疼痛,并可在骶棘肌行走方向触及条索状肌纤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乃因项背肌筋膜及肌组织内充血、肿胀、渗出及纤维性改变,使末梢神经卡压而引起的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刺络拔罐法为梅花针叩刺出血与拔罐相结合的方法。项背肌筋膜包裹在骶棘肌周围,向内侧附于棘突,而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为此筋膜分布区,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刺出血,可直接疏通局部经气,结合拔罐,通过罐中负压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汗孔扩大,皮下渗透压增强,从而使风寒湿邪直接通过拔罐抽血得到外泄,祛邪外出,同时又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最后用TDP照射,通过一定的热效应,加速项背肌筋膜的新陈代谢,使局部肌肉、神经、血管得到充分营养,迅速温经通络,消炎止痛。
   
  由于本病病位表浅广泛,而本疗法正具有治疗面积广、针刺表浅、更易针到病所的优点,又可避免“疾浅针深,内伤良肉”,故较之普通针刺拔罐祛邪更为迅速有效。
    
  (编辑子 涵)

  作者单位:226001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针灸科

作者: 沈蓉蓉 厉卫红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