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1期临床护理

儿童害怕注射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害怕注射的心理及其相关因素的护理对策及要点。方法2004年1~10月,对500例门诊注射患儿进行害怕注射原因的观察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结果护理人员应重视儿童害怕注射的心理,及时采取各种护理及对策,安抚儿童的情绪,改善患儿的心理状况,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结论500例门诊注射患儿......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儿童害怕注射的心理及其相关因素的护理对策及要点。 方法  2004年1~10月,对500例门诊注射患儿进行害怕注射原因的观察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结果  护理人员应重视儿童害怕注射的心理,及时采取各种护理及对策,安抚儿童的情绪,改善患儿的心理状况,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结论 500例门诊注射患儿经过针对性处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儿童 注射 相关因素 对策
     
  儿童由于疾病到医院诊治,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注射(皮试、肌注、静脉注射)方面,因其创伤、疼痛使患儿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恐惧感较重则使患儿不配合治疗,影响治疗效果,使病情反复,增加诊治次数,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2004年1~10月,笔者对500例门诊注射患儿进行害怕注射原因的观察,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其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500例,男265例,女235例;年龄6个月~14岁。
   
  1.2 方法 对500例患儿的基本情况、诊治表现及家庭因素进行观察、询问、记录。

  2 相关因素
    
  2.1 与患儿的年龄以及外界环境有关 年龄越小其恐惧感越重,6个月患儿恐惧感较2岁半以上的患儿重。这主要是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及配合程度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心理特点有关,夜晚较白天接受注射恐惧感更重。其表现为害怕护士走近、拒绝注射、哭闹、不愿进入注射室等。恐惧情绪也会感染,如有患儿哭闹,其他较小患儿也会跟着一起哭闹。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大部分能较好的完成注射。
   
  2.2 与患儿家长配合治疗意识有关 现在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视若宝贝,不忍心让孩子受一点痛苦,配合治疗态度不够坚决,不能很好的配合护士进行治疗。如在进行注射时不愿意配合按压、约束患儿,针头刚刺进皮肤内,有的家长便大叫,责骂护士要看准了再扎,或在旁边大声叹气、流泪,或在皮试前,家长在旁边说做皮试好痛的,能不能不做皮试之类的话,无形中增加及强化患儿的恐惧情绪,并且不配合注射治疗。有的家长对护士的工作不十分理解,如要求护士必须一针见血,或只选择看上去年龄比较老的或职称高的护士注射,甚至有家长对工作十年的护士说,你学过打针没有,不要拿我的小孩做试验,这些家长对护士过分的挑剔,其对护士的不满倾向可以转变为患儿对护士的愤怒或抗拒,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患儿哭闹,家长期望值高,给护士心理造成很大压力,易致穿刺失败,重复注射加重患儿的恐惧,哭闹更剧。
   
  2.3 与疾病有关 烧伤、外伤及癌症患儿对疼痛刺激敏感度增加,烧伤及外伤患儿因身体损伤经受清创缝合、换药等痛苦,已对疼痛产生恐惧,因而再接受注射的疼痛则不能耐受。癌症患儿长期受癌痛的折磨,定期要接受放、化疗,身体虚弱,对疼痛产生恐惧因而害怕任何注射。
   
  2.4 与患儿注射次数有关 注射次数越少越害怕注射,各种年龄段的患儿均有此表现。多数3岁以下患儿就诊次数越多越害怕注射,部分3岁以上的患儿就诊次数越多恐惧感越少,甚至有部分患儿可表现宁可打针,不愿服药。
   
  2.5 与药物有关 有些药物注射过程中会出现药物本身的副反应,如腹痛、呕吐、注射局部疼痛、血管扩张,或液体药物量过多,致使患儿烦躁不安等,使患儿对注射产生恐惧感及厌恶感。
   
  2.6 与注射方式有关 静脉输液法较易为患儿接受,肌注、皮试则是大部分患儿害怕的注射方式。尤其肌注青霉素类药物浓度高,对局部刺激性强,疼痛自然不言而喻。浓度高的药物静注时也会产生刺激性疼痛感,如先嗪、哌拉西林钠等,致使患儿疼痛哭闹而影响治疗。
   
  2.7 与患儿自身因素有关 患儿过度肥胖、营养不良、肢体受凉、烧伤、脱水、高热或长期接受化疗使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因素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使患儿对注射产生恐惧。
   
  2.8 与护士有关 护士对病儿的态度不当、训斥患儿、言语生硬,常使患儿产生不安全感觉,或由于以往的不良治疗经历和被强拉硬拽强迫治疗等方式使患儿对护士产生敌对情绪,抗拒治疗。对自己喜欢的护士乐意接受注射。对态度不够亲切的护士则表现为畏惧、哭闹拒绝注射。有些年龄较大的患儿受家长暗示,拒绝让实习生或年轻护士注射。

  3 护理对策
    
  3.1 创造良好的注射环境 注射室空气清新,光线明亮,可布置的多姿多彩,墙壁上可贴上各种颜色鲜艳、生动可爱的卡通图片,天花板上可悬挂五彩缤纷的气球,在有条件的医院安装儿童玩具,如小木马、安装有线电视,工作人员衣服颜色选择合适彩色、花色,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减轻患儿的不安,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对哭闹剧烈的患儿安排单间注射室,以免影响其他患儿的情绪。如注射后仍哭闹不休的患儿,可抱患儿到室外行走并给予小玩具,暂时离开注射室,但不能离开护士的视线范围,以免发生危险。
   
  3.2 加强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 微笑服务及温和的言语可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微笑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亲切的言语可减轻患儿的不安。热情接待每一个来注射的患儿,赞美患儿可爱,衣服、头饰漂亮等,了解患儿患病的原因,给患儿家长讲解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患儿注射前应准备的物品中,如奶瓶、汗巾、尿布、衣服等,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注射时,对能进行言语沟通的患儿可采用示范法:同一时间段有几例患儿注射时,请年龄稍大、配合较好的患儿做表率,树立榜样。通过赞美、肯定的语言激励,调动其他患儿潜意识中的勇敢和好胜心理,用现实情景消除想像中的痛苦,使其摆脱焦虑和恐惧心理 [1] 。对较小患儿其注意力不集中,未能以言语进行沟通可通过播放动画片,看墙壁上的图片或拉拉小手、触摸额头等更吸引患儿,以转移其注意力。对学龄期患儿,则对其晓之以理,讲解配合注射有利疾病的早日康复,不影响学业。对拒不注射反映强烈的患儿,应冷静处理,让患儿在沉默中明白偏执的无效,嘱咐家长不要硬性逼迫,要耐心做好患儿的心理引导,并可采用奖励的方法使患儿接受注射。切记在患儿面前对护士挑毛病及讲不利的话,如阿姨坏蛋,我们打阿姨,或这个阿姨不会打针,我们找另外一个阿姨等。在注射过程中,经常巡视,保持输液管道通畅,及时处理输液故障,热情解答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使患儿及家长对我们产生信任感,有利注射的顺利进行。
   
  3.3 尽量减少引起疼痛的因素 选择合适的针头,一般采用5~7号针头,经患儿的年龄及药物的性质选择。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1岁以内患儿用可选择头皮静脉。对引起疼痛的药物,如静脉滴注氯化钾、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其仙)等药物,速度宜慢。经静脉反复推注抗生素使患儿注射部位剧烈疼痛的,与医生商量,能否改为静滴,以减少静注引起的疼痛。用多种药物时,先注射无刺激性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动作轻柔,对易引起消化道反应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前还可考虑给患儿口服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片,以减轻药物反应引起的腹痛、呕吐等。对注射引起的疼痛及各种不适越少,其恐惧感越少[2] 。
   
  3.4 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及职业道德修养 [3]  儿童静脉穿刺难度大,因而需要有娴熟的技术,年资短的或穿刺技术欠佳的护士要不断加强业务技术操练,要虚心向技术好的护士学习,尤其是进行头皮静脉穿刺。使穿刺技术提高,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护士应具备好的道德修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临床实践,掌握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护士对患儿应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举止稳重、动作轻柔,对工作认真负责,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冷静,对个别患儿及其家属的无理言行应予以宽容和理解。保持乐观,平易近人,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娴熟的操作技能,较易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与配合。
     
  参考文献
    
  1 刘晓红.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9.
   
  2 傅爱凤,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外科病人术后疼痛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2,17.
   
  3 罗嗣芸.注射患儿应激心理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护理学杂志,2004,19(21):1725.
    
  (编辑乔 晓)

  作者单位:524002广东湛江广东农垦中心医院儿科

作者: 陈华萍 邓玮筠 廖伟琼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