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5期

浅谈相反相成法的配伍运用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相反相成法是祖国医学中药配伍方法之一,是取两类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结合起来,同时并进的配伍方法,常用于治疗较复杂的病情。此种配伍,预为防范,不但可纠正弊病,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取良效。常用药物配伍如白术与枳实,一以健运脾气,一以通降胃浊,使升降复常,纳运协调,这是基本方法。可再配伍黄连与木香......

点击显示 收起

  相反相成法是祖国医学中药配伍方法之一,是取两类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结合起来,同时并进的配伍方法,常用于治疗较复杂的病情。此种配伍,预为防范,不但可纠正弊病,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取良效。兹掇其要,分述如下。

  1  升清降浊

  叶天士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降调和则脾胃纳运协调,气血生化之源兴旺。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便成中焦痞塞之病,可见纳谷不香,脘腹痞闷甚或疼痛,大便不爽等。治宜升清阳,降胃浊。常用药物配伍如白术与枳实,一以健运脾气,一以通降胃浊,使升降复常,纳运协调,这是基本方法。又如柴胡、升麻、羌活、防风等配合枳实、厚朴、泽泻、茯苓、黄连、黄柏等可升清阳而鼓舞胃气上行,理气除湿泻阴火而降浊气,是李东垣独到经验。另朱丹溪亦颇有见地,认为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气味雄壮辛烈,强胃健脾之功最大,香附为血中快气药,下气最速,两药配合,一升一降,即可散其郁,和其中,致气血冲和。六郁汤、越鞠丸乃从其义也。

  2  升降共举

  大肠者,传导之官,宜通降腑气。若腑气不通,大便不行,浊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治宜升降法流通肠道气机,恢复通降之常。如柴胡与枳壳相合,升麻与枳壳相合,升麻与槟榔相合,升清阳而宽肠下气,是治疗便秘一法。此法尚可用于突发腹痛便秘(例如急性肠梗阻),绕脐绞痛,腹胀拒按,上不能纳,下不能通,烦躁不寐,脉弦滑,舌红苔厚浊腻,属大实满通,气滞为甚者。可再配伍黄连与木香,辛开苦降;石菖蒲与蜣螂虫,开窍通肠痹;莱菔子与槟榔,破气导滞使气机流通;再以芒硝以破结通腑,或羌活与大黄合用,则大便通而痛胀去,肠痹自愈。又如升麻与大黄为伍,升清阳而通降腑气;升麻与当归,升麻与桃仁为伍升清气而滋润肠道。这些配伍,可见于通幽汤、济川煎等。此法非攻下法,乃以升降气机以通便之用也。

  3  敛散同用

  敛散同用的药物配伍,是收敛正气与解散邪气的药物结合,治疗正虚邪恋的复杂病情。如干姜与五味子为伍,细辛与五味子为伍,紫菀、款冬花与五味子为伍,白果与麻黄为伍,一方面酸敛,一方面辛散,用于肺气已虚,又有伏饮留恋之咳喘。又如诃子与甘草、桔梗,诃子与荆芥,乌梅与干姜治疗久咳;诃子与砂仁、川芎、薄荷等为伍,治疗久咳失声。因此种病情,强用温散,则反损肺气,单用敛肺,则虑留邪,需两者结合,可散寒而不碍肺气,敛散而不留饮邪。再如正虚邪恋之表证,或正气虚而复感冒者,用桂枝、羌活、防风等一、二味,与人参、黄芪、芍药等为伍,一方面补气实表,一方面疏散邪气,亦有敛散同用之义。因此病情,仅用发散,有正气随邪气外脱之险,专事补益,亦有敛住邪气之弊。故扶正祛邪、敛散并用,能正胜邪却,营卫调和。

  4  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的药物配伍,分两个内容:(1)温阳药与补阴药合用,可调补阴阳;(2)运用辛香苦燥的刚燥药时配伍适当的阴柔药。因大辛温热之药,固然可以温阳散寒,辛香温燥固然可流通气机,但易耗散气阴,产生流弊,故《济生方》补益门中说:“凡人有虚损之病,乃早为之补益,庶有延龄之望……既欲用一刚剂专而易效,须当用一柔剂以制其刚,刚庶几刚柔相济,不特取效之速,亦可使无后患……用药在乎稳重故也。”如附子、肉桂配伍熟地、山茱萸肉等,即名肾气丸,而不曰壮阳丸,此为深意。而张景岳之左归饮、右归丸之配伍,则更明显可知。亦有陈皮、青皮、香附、木香、乌药、降香等,配伍当归、白芍、或柏子仁、麦门冬等,用于疏肝理气者。亦有砂仁、白蔻仁、藿香、佩兰等,配伍北沙参、石斛,用以理气和胃者。更有茴香与当归,茴香与北沙参、荜拔、丁香与山茱萸肉配伍,温润流利气机,治疗疝气腹痛等症。

  5  消补兼施(攻补兼施)

  消补兼施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食积、癥块而体虚的病症。因消积之药虽能消磨积聚,但多耗散正气,而补益之药,虽能扶助正气,但易阻滞气机。对积聚体虚之证来说,非消不能去其积,正虚又不任攻伐,在此情况下,要善于把消法与补法结合运用。例如枳实与白术为伍,厚朴与白术为伍,人参与厚朴为伍,人参与枳实为伍等,皆一方面清除中焦痞满,一方面补脾健运,祛邪扶正。张洁古、李东垣等最善运用。消补兼施中,尚有主次轻重。如枳实与白术配伍:《金匮要略》枳术汤,重用枳实,是消重于补者;张洁古改为枳术丸,重用白术,并加荷叶烧饼为丸,是补重于消者;张子和方,亦名枳术丸,两味等份,是消补并重。此三者反映用药的灵活性,又突出重点。另有攻补兼施法,多用于急骤的实证,兼正气虚的病情,如温脾汤、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皆具攻补兼施的妙法。

  6  寒热并用

  “寒热并用”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寒热错杂之证。苦寒药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以及辛凉的石膏等,温热药如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细辛、川椒、吴茱萸,可随证选用,多见于肝胃病、脾胃病、心肾病及肺病。其寒热病情错杂,寒热药物的配伍运用亦变化多端。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早有成就,如“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治中焦冷热不调;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等,治上热下冷;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皆寒热同用也;又有但寒但热,而寒热并行者,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

  7  润燥互用

  润燥互用的药物配伍,是以辛香苦燥之药,配伍阴柔滋润之品,兼而用之。在时病方面,多见于湿温病、伏暑病中后期。一方面湿蕴不化,气机被阻,不得流通,需用辛香苦燥之药;但另一方面,阴津日耗,又不胜苦燥,需用阴柔滋润之品。苦燥药如苍术、厚朴、半夏、橘皮、大腹皮、白蔻仁等;阴柔药如麦门冬、石斛、芦根、生地、当归、白芍、知母等。此种配伍,润燥互用,则既能理气化湿,又不伤阴而且护阴。

  作者单位: 255100 山东淄博,淄博光正公司医院

  (编辑:萧  凝)

作者: 李英博,房立敏,徐 萍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