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6期

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82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骨折,胸腰椎。内固定。外科手术我院2002—2004年应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82例,报告如下。骨折类型:爆裂型39例,压缩型33例,骨折脱位型6例,Chance骨折4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骨折,胸腰椎;内固定;外科手术

  我院2002—2004年应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82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中,男53例,女29例,年龄18~6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2例,坠落伤23例,摔伤26例,压砸伤13例,其他8例。损伤节段:T116例,T1226例,L132例,L213例,L33例,L42例。骨折类型:爆裂型39例,压缩型33例,骨折脱位型6例,Chance骨折4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6例,C级16例,D级28例,E级32例。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全麻,俯卧位,腹部悬空,以伤椎为中心取后天中切口,显露伤椎与上下各一椎体棘突、椎板、小关节突及横突。按Weinstein法定位,用手锥开口约1cm深,用探子探测四壁及底壁,确认为骨壁后,用锥子左右旋转,凭手感顺骨壁进入锥体,保持矢状角0°(SSA角)及横切面角5°~15°,探子探测确保钻孔四周为骨壁后,攻丝,拧入4枚椎弓根螺钉。X线拍片或C形臂证实无误后,安装左右连接杆及锁固螺帽。①爆裂型及压缩型骨折先旋紧椎弓根钉尾端锁固螺帽,再按延伸方向旋转中间套筒,使前、后纵韧带充分伸展,进而使伤椎解剖复位[1]。②Chance骨折应先按短缩方向旋转中间套筒,使伤椎后、中柱闭合,再旋紧椎弓根钉尾端锁固螺帽,使伤椎前缘伸展,进而使伤椎完全复位[2]。③骨折脱位型应先将反跳的小关节撬拨复位,再按压缩型骨折的顺序进行复位固定。对有神经症状或椎体后缘骨块向椎管内移位占椎管矢状径超过30%者,行椎板开窗减压,同时探查椎管前方骨块复位情况,如复位不理想,以L型打入器击打并复位骨块。开窗处以明胶蛋白海绵覆盖。本组全部行椎板间植骨融合。

  1.3  统计学方法  二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椎体形态及椎管狭窄指数的恢复  本组82例对比术前术后X线片,CT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及Coob’s角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7%(34%~75%)恢复到术后平均96%(93%~100%),Coob’s角由术前平均24.6°恢复到术后平均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CT对比,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致椎管狭窄按张光铂分类评定:术前狭窄指数平均为2,术后为0~1,复位率达90%以上。

  2.2  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按Frankel分级均有提高。A级0例;B级6例,其中2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C级16例,7例恢复至D级,9例恢复至E级;D级28例,2例无恢复,26例恢复至E级。

  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Yuan等[3]的评价标准,将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脊柱活动,腰背痛及下肢疼痛,按改善、无变化、加重3个等级进行评价,见表1。

  表1  82例胸腰椎骨折AF系统治疗的疗效(略)

  3  讨论

  3.1  AF内固定系统的特点  AF系统舍弃了AO系统为三维空间调整而设计的万向关节,保留了RF系统角度螺钉重建脊柱生理弯曲的准确性及坚固性,是同时具备AO系统与RF系统三维可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具有多重矫正力的内固定系统。AF系统借螺杆两端6°或12°的生理前凸,调整螺杆中的螺栓套筒,提供均匀的轴向撑开力或加压力。其复位作用是利用前后纵韧带和椎间盘的牵拉作用,使椎体前缘骨块和向椎管内移位的骨块复位,使塌陷的椎体复位,同时恢复神经通道[4]。

  3.2  手术应注意问题  ①椎弓钉植入点一般按Weinstein法定位,但对不同个体,应根据椎体及椎弓根的形态,个体化选择植入点。②进钉方向及深度。进钉点开口后,凭手感保持在骨性管道的松质骨中缓慢进入,保持矢状角0°(SSA角)及横切面角(TSA角)5°~15°(胸腰段),螺钉深度以进入锥体80%为宜。③按要求安装横连接,将椎弓根钉与螺杆连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使内固定上的应力得到均匀分散,避免应力集中于某一部位而致内固定失效。轴向撑开时应双侧交替进行,保持撑开的平衡一致,避免过度撑开,以避免形成一种反向剪力载荷,经器械传导集中于内固定上,致内固定失效。置钉应尽可能一次成功,退出再置将使扭矩明显降低。④减压与植骨。Schnee[5]认为椎体压缩和椎管受压>40%,后凸>15°,无论是否有脊髓损伤均是后路减压内固定的适应证。我们对有神经症状或椎体后缘骨块向椎管内移位占椎管矢状径超过30%者,行椎板开窗减压,同时探查椎管前方骨块复位的情况,如复位不理想,以L型打入器击打并复位骨块。后路椎板开窗减压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后柱稳定性,AF系统轴向撑开后,椎体呈空壳状,支撑力量减少,使脊柱的压应力相对集中在钉棒上,易因疲劳而断钉。因此,术中应尽可能复位椎体后缘骨块,减轻空壳效应。同时大量植骨,行椎板间融合,最终达到生物固定保持脊柱长期稳定,减少断钉几率。植骨应注意植骨床的处理,尽可能使植骨面粗糙,点状渗血,无软组织残留,且植骨量要足够大。有研究表明,植骨量与植骨融合率呈正相关。

  3.3  术后处理  虽然AF系统固定牢固,但因胸腰椎骨折后前中柱存在力学性质缺陷,不能阻止前屈压缩载荷上的变形,故术后应卧床一定时间,以便骨折椎体和植骨融合。我们掌握术后卧床6周,起床活动坚持佩带支具3个月。限制患者身体前屈,使载荷尽量通过前柱传导,避免内固定器械的固定失败和矫正角度的丢失。

  综上所述,AF内固定系统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复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骨折,恢复脊柱生理功能的有效方法。

  4  参考文献
 
  [1]  Dewei Zou,Juung UY,Edwards WT,et al.Mechanics of anatomic reduction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Comparison of distraction versus distraction plus lordosis in the anatomic reduction of the thoraclumbar burst fracture[J].Spine,1993,18(2):195
 
  [2]  邹德成,海涌,马华松.AF三维椎弓根螺钉系统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4):219
 
  [3]  Yuan HA,Garfin SR,Dickman CA,et al.A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of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horacic,lumbar,and sacral spinal fusions[J].Spine,1994,19(20 Suppl):2279-2296
 
  [4]  阮狄克,巫发群,张根标.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与神经功能恢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10):729
 
  [5]  Schnee CS,Ansell LV.Selection criteria and outcome of operation with and without neurologyical deficit[J].J Neurosurg,1997;86(1):48-55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 

      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作者: 原野 赵静 李永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