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年第10卷第1期

输血传播病毒在各型肝病中感染状况及基因分析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输血相关病毒。病毒性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在临床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约10%~20%病例无法用已经建立的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病原学分型,人们将其统称为非甲~庚型肝炎。1997年,Nishizawa等[1]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differenceanalysis,RDA技术),从1名非甲~庚型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中获得......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输血相关病毒;病毒性肝炎;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临床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约10%~20%病例无法用已经建立的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病原学分型,人们将其统称为非甲~庚型肝炎。1997年,Nishizawa等[1]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技术),从1名非甲~庚型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中获得1个新的病毒克隆,随后Okamoto等[2,3]测定了该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将其命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mitted virus,TTV)。随后许多国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国内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群中存在TTV感染,且该病毒具有嗜肝性[4]。大量文献报道[5]证实,TTV呈全球性分布,但各种报道间感染率的差异较大,而且对TTV的流行病调查手段多为PCR。应用ELISA方法对抗TTV-IgG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了解秦皇岛地区各型肝病患者中TTV的感染情况,进一步探讨TTV的传播途径及其致病性,我们于2003年11月开始选择我院住院的各型肝病患者256例的血清进行抗TTV-IgG的检测, 对于TTV抗体阳性的血清用PCR方法进行TTVDNA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6例肝病患者血清取自2003年11月—2005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男161例,女95例,年龄26~74岁,平均38.2岁。诊断根据2000年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型,其中急性肝炎99例,慢性肝炎118例,肝硬化30例,重型肝炎9例。

  1.2  检测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于TTV抗体阳性的血清进行TTVDNA的检测,ELISA法抗-TTV-IgG试剂盒购自北京肝炎试剂研究中心。抗-HAV-IgM、抗-HCV、抗-HEV-IgM和抗-HEV-IgG、抗-HGV均采用ELISA法检测, 抗-HDV-IgM应用金标法试剂来自北京首医临床科技公司。抗-HAV-IgM、抗-HCV、抗-HEV-IgM和抗-HEV-IgG、抗-HGV试剂均来自于北京万泰;HBV-M试剂来自上海科华。ALT、T-Bil采用北京首医临床科技公司试剂盒,在日本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所有血清标本均空腹收集,同时检测抗-TTV及甲-庚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操作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TTV抗体阳性23例。该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49.5±21.6)岁;工人10例,农民8例,干部3例,其他2例;13例有输血或血制品史。1)临床表现与分型。23例均有不同程度乏力、纳差、低热、腹胀等症状,同时与已知肝炎病毒混合感染21例(91.3%);单独TTV感染2例(8.7%)。混合感染者中肝硬化9例,慢性肝炎11例,慢性重症肝炎1例;单独感染者1例为慢性肝炎 1例为肝硬化。2)256例各型肝炎住院患者中,检查出23例TT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8.09%,其他各型肝炎的阳性率见表1。23例抗体阳性血清TTVDNA阳性率65.22%(15/23)。

  表1  256例各型肝炎患者抗TTV-IgG的阳性率 略

  3)病原学诊断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已知肝炎病毒及抗TTV-IgG。检测结果显示: TTV并发其他肝脏病毒感染阳性率9.95%(21/211),非甲-庚型肝炎抗TTV-IgG阳性率4.22%(2/45)。23例中单独TTV感染2例;TTV与乙肝病毒(HBV)混合感染6例,TTV与HCV混合感染11例,TTV与戊肝病毒(HEV)混合感染4例,未见与甲肝病毒(HAV)、HDV混合感染。曾接受输血和/或血制品的肝病患者抗-TTV阳性率52.00%(13/25)。4)在检出的23例TTV-IgG抗体阳性患者中,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范围在36~1 506IU/L,平均值为865IU/L。22例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范围在17~175μmmol/L,平均值为76.4μmmol/L,另1例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正常但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小于1.0。

  表2  不同感染方式的患者血清ALT、T-Bil测定结果比较(略)

    5)治疗与转归。5例单独TTV感染患者临床症状较轻,经常规治疗后均临床治愈出院;21例混合感染者中以慢性肝炎、肝硬化居多,临床症状较重,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黄疸等,其中有13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经常规治疗及加用白蛋白、血浆治疗后好转出院。

  3  讨论

  1)TTV病毒为单股负性DNA病毒,可经血液传播。据文献报道[6]有输血史或血透史患者的TTV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很多研究资料都提示献血员是重要传染源,我们发现23例抗TTV-IgG阳性患者曾接受输血和/或血制品的13例占阳性总数的56.5%,因此对献血员开展血液TTV的常规检测非常重要。TTV病毒检测阳性患者与输血密切相关,本文TTV与HCV混合感染11例占阳性总数的47.8%,原因是HCV阳性患者大部分有输血史,故HCV阳性患者均应检测TTV病毒。2)本文结果显示我院最近2年收治的256例各类肝炎患者中共检出抗TTV-IgG阳性患者23例(8.98%),各类肝病存在着不同的感染率,TTV感染的临床模式以与其他肝炎病毒混合感染为主,占91.3%,而TTV单独感染仅占8.7%;混合感染的其他肝炎病毒又以HBV和HCV为主,未见与HAV重叠感染,这可能与TTV的传播特征有关,也可能与HAV的人群感染率较低有关。这一结果提示了秦皇岛地区亦存在TTV感染现象,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各型病毒性肝炎中都有抗TTV-IgG的检出,说明各型肝炎中都有感染TTV现象,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感染TTV后,机体可以产生非保护性的抗-TTV,尽管抗-TTV与TTV病毒血症不一定一一对应,但超过50%的抗-TTV阳性血清其TTVDNA也阳性[7], 我院23例抗-TTV阳性血清TTVDNA阳性率65.22%(15/23)阳性率也超过50%,故可通过检测血清TTV-IgG抗体来间接反映TTVDNA阳性率。虽然PCR检测血清TTV-DNA特异性好,敏感性强,是诊断TTV感染的要手段,但PCR受实验条件、费用高等因素的限制,不易推广。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ELISA检测血清中抗TTV-IgG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等优点,是实验室检测TTV的一个重要手段。4)TTV的感染途径各家报道不一,据骆抗先等[8]报道,武汉某校发生的381例以单纯谷丙转氨酶(ALT)增高为主要特征的肝损害患者,经检查排除中毒和已知肝炎病毒感染,并从10例急性期患者血清和16例潜伏期患者粪便、血清中均查出TTV-DNA,提示该校流行的以单纯ALT升高为主的非甲非庚型肝炎,可能是一次TTV经肠道传播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集体流行,提示TTV存在粪-口途径传播。另外日本学者亦报道了唾液中检出TTV-DNA,因此可能存在TTV新的感染途径和增殖部位[9]。本组23例抗TTV-IgG阳性者中43.5%(10/23)的患者并无输血或血制品史,重叠HEV感染的2例及非甲-庚型肝炎患者的抗TTV-IgG阳性2例,因此,可以肯定TTV感染存在着输血以外的传播途径。目前还没有TTV性传播及母婴传播的报道。5)许多原因不明的重症肝炎和不明原因的ALT升高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也能够检测到TTVDNA[10],但关于TTV的致病性或发病机制,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据Nishizawa等[1]报道,TTV感染者肝脏TTV-DNA滴度是血清的10~100倍。骆抗先等[8]对部分TTV感染者进行病理学观察证实,肝脏组织切片中可见肝细胞肿胀、淋巴细胞浸润,并存在点状坏死和个别坏死灶,其中4例诊断为汇管区炎症。以上研究表明TTV可导致肝脏组织学损伤,因此证实TTV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并可加重混合感染时的肝损害程度。分析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可以发现,TTV与其他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者病情重;单独感染者临床症状轻,预后良好。但也有报道,TTV-DNA阳性者并无明显的肝脏生化和组织学异常,因此认为TTV无明显致病能力,不是非甲非庚型肝炎的病原[11]。TTV的致病能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各地相继有检查TTV的报道,可见此病毒感染无区域性,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因TTV病毒为一新型肝炎病毒,对此病毒尚待进一步认识, 在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性及免疫性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尚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不断探索和研究。

  4  参考文献
 
  [1]  Nishizawa J,Okamoto H,Konishi K,et al.A novel  DNA Virus (TTV)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transaminase levels inpostransfusion hepatitis of unknown etioloty[J].Biochem Res Commun,1997,241:92
 
  [2]  Okamoto H,Takahashi M,Nishizawa T,et al.Marked  genomic heterogeneity  and  frequent mixed  infection  of  TT virus demonstrated by PCR with  primers from coding and  noncoding regions[J].Virology,1999,259:428-436
 
  [3]  Okamoto H,Nishizawa T,Kato N,et al.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DNA virus(TTV)associated with posttransfusion hepatitis of unknown etiology[J].Hepatol Res,1997,10:1-16
 
  [4]  李伯安,程云,赵军,等.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核酸[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2):233-235
 
  [5]  王海涛.一种新型病毒TTV的研究现况[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310-312
 
  [6]  孙脊峰.慢性肾衰血透患者输血传播病毒感染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6):767-769
 
  [7]  杨跃萍.深圳地区不同人群TTV抗体水平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1):55-56
 
  [8]  骆抗先,章廉,王珊珊,等.一种新型肠传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及病毒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6(3):161
 
  [9]  张振喜,张艳波.唾液中检出TTV-DNA,可能存在新的感染途径和增殖部位[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1,28(2):93

  [10]  张军.TT病毒与肝炎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2000,20(1):19-22

  [11]  陆志檬,张欣欣.病毒性疾病诊疗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2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 

作者: 段银环 孙谢文 韩忠厚 马万林刘志民 王昕生 张继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