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7年第3卷第3期

浅谈江育仁教授学术思想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对江育仁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江老对小儿麻疹、肺炎、疳证、暑温等疾病提出了独特的治疗方案和“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理论。学术思想江育仁(1916~2003),字骏声,男,汉族,江苏省常熟市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生前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学教授、主任医师,我国第一位中医儿科学......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对江育仁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江老对小儿麻疹、肺炎、疳证、暑温等疾病提出了独特的治疗方案和“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理论。

【关键词】  江育仁;学术思想

    江育仁(1916~2003),字骏声,男,汉族,江苏省常熟市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生前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学教授、主任医师,我国第一位中医儿科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被中医儿科学术界奉为当代儿科泰斗,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个人简历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录入《世界名人辞典》[1] 。江育仁教授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孜孜以求,长达60余年,竭力发掘中医儿科学宝库,传承精华而又不断推新,形成了独特的治学理念,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就,提出了许多创见性的学术观点。现将他的学术思想分述如下。

    1  倡导麻疹肺炎辨证分类的新方案

    1965年以前关于麻疹肺炎的分类,各地报道很多,有按病邪性质分类的,有按麻疹病情分类的,有按病期分类的,缺乏统一的认识。江育仁教授认为,疾病的分类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实践,便于临床医生所掌握。因此,分类分型的概念应明确、类型标志应明显、主症要突出,不宜把各种次要的夹杂症和兼症作为分类分型的依据,否则主次不清,标志不明,失去分类分型的目的和实用价值。他通过临床591例麻疹合并肺炎病例的治疗观察,将麻疹肺炎辨证分型为肺闭型、火毒型、内闭型和闭脱型4型,其中火毒型介于较轻的肺闭型、危重的闭脱型之间,是病机的关键[2] 。为广泛开展麻疹肺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2  创立疳证的证治分类

    疳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小儿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古代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是历代儿科医家重视的病证。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的命名和分类缺乏统一的认识,对其发病机理各持一说,一度造成学说纷呈、概念混淆、命名繁多、分类无序的状况,致使后学者无所适从,直接阻碍了疳证临床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并给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带来了困难。江育仁教授集诸家学术思想,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对533例疳证的系统观察,精炼归纳、驭繁执简,创立了“疳气”、“疳积”、“干疳”三大类证新的分类[3] ,得到中医儿科学术界广泛认可赞同。这一新分类和新命名已被编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中,并且还被载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治疗标准》中,成为疳证辨证论治的依据。

    3  运用“热、痰、风”理论指导暑温的辨证论治

    小儿暑温是感受暑温邪毒引起的时行疾病,西医学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属温病范畴,其病机不外卫、气、营、血之间的相传变化。暑邪入侵,犯“卫”则发热头痛无汗、头项强直;入“气”则高热口渴、有汗热不解、头痛剧烈、神倦或烦躁不安;入“营”则心肝俱病、神昏痉厥;入“血”则伤津劫液、耗血动血,吐出咖啡样血液。然暑为阳邪,易化热化火,伤人最速,且小儿患病易虚易实,传变迅速,往往卫分未解,已传气分,出现卫气同病;气分之热未解,又窜营分,而致气营两燔,甚至营病及血,营血同病。

    江育仁教授指出[4] :小儿暑温急性期高热、抽风、昏迷三大主要症状,是热、痰、风证候的典型表现。前人云“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即指高热可以引起抽风,抽风促使生痰,痰盛加重昏迷,痰郁化热化火,使发热更甚,如此形成热、痰、风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可见热、痰、风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的第二致病因素。

    江育仁教授提出[5] :可以把卫气营血辨证形象地化成一条纵向线索,“热、痰、风”理论是一条横向线索,也就是说疾病不论发展到卫气营血的哪个阶段,都存在着热、痰、风的病理因素,直至本病的恢复期还是存在热、痰、风。以这样的观点来指导临床治疗就比较明确,前人有“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之训,表明解热是急性期治疗的关键。

    4  指出复感儿不在邪多而在正虚

    呼吸道复感儿是指反复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儿,简称复感儿。该病在过去的中西医籍中均无记载。江老认为[6] :营卫调和是呼吸道复感儿防病健体的前提。“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学认为要保持健康状态,必须有赖于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营血充足,卫外密固,阴阳平衡,病邪才难以侵入,疾病无从发生。其中营卫和调、不失其常在防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灵枢·邪客》又说:“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本藏》也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复感儿的主要病机为营虚卫弱,营卫不和,卫失外护,营失内守,其中又以卫气不固为关键。针对其病理特点以及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江育仁提出以“调和营卫法”作为防治复感儿的基本法则,必须充其卫气、温其卫阳、敛其营阴,使之卫护其外,营阴内守,营卫调和,才能使患儿御邪能力增强,预防和减少呼吸道感染[7] 。

    5  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思想的主要涵义是指对脾胃疾病的调治首先应重视“运脾”一法。“运”者,有转、旋、动之义,有动而不息之义。“脾得运则健”,运是脾脏的基本生理功能,有运则有化,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脾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则得以敷布全身[1] 。江育仁教授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学习古人经验,并深入研究当今小儿脾胃疾病的发病规律,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的学术观点,提出苍术辛苦而温,气味芳香,其辛香开郁,苦温燥湿,芳香醒脾,辛温扶阳,能升脾气之郁,疏脾湿之蕴,散脾经之寒,舒脾运之滞。其主要药理作用为“运脾”,通过“运脾”而达到“健脾”的目的[8] 。强调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重要性,对进一步研究儿科脾胃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意义。

    6  采用回阳救逆法抢救危重症

    对于温阳药在儿科的应用,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少学者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因此临床不宜使用温阳药,主张以清为是,否则有违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古训。

    江育仁教授认为[3] ,温阳药能否用于儿科病证,应该先从小儿体质的特点谈起,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其物质基础是阴、阳、气、血,生者赖阳以生,长者依阴而长,阴阳两者相辅相成。小儿机体的生理特点是“肉脆,血少,气弱”。气属阳,血属阴,气弱即稚阳,血少即稚阴。因此小儿的体质特点应该是“稚阴稚阳”,即阳既未盛,阴又未充。而不能一概认为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阳盛之体。

    从临床实践看,小儿时期发生的病证确实是以热病为主,而患病后又易化热化火,甚则生风动痰,变化仓促,也是小儿发病的普遍规律。江老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辨证,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清其正邪消长的具体变化[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盛则伤正,正虚则邪张。当正不胜邪时,必致病情突变,出现脱证,治疗当以回阳救逆。

    7  运用上病下取法救治急重症

    上病是指病位在上焦,病机属热属实的病证,如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气管炎、肺炎)和一些时行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在病程中出现高热、咳嗽、痰喘、气急、胸闷等“上盛”的症状,可简言为“上病”。下取是指下法,即通过通便、下积、荡涤逐水等方法,以清除肠中燥屎、积滞、实热、水饮等的一种攻下治法,可简言为“下取”[3] 。

    江育仁教授认为下法在儿科同样有着广泛的适应证。他擅长运用下法治疗各种儿科疾病,尤其是治疗呼吸道疾病、时行疾病。他提出,上病的病机多为热毒内盛、化火上炎,治当“上病下取”,凡具“上盛”征象者,均可取之于下,用下法釜底抽薪,驱邪下行,较之“扬汤止沸”更胜一筹。他认为“上病下取”是危重症的急救方法之一,运用大黄[4] 等攻下药,治当中病即止。他同时也指出,下法非为攻燥屎而设,故不宜囿于“有燥屎方可下”的戒律。

【参考文献】
  [1]陆力生,韩新民.脾健不在补贵在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1):4-7.

[2]陆力生.江育仁教授儿科急重症运用大黄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1997,6(1): 37-38.

[3]黄馥华.江育仁儿科学术经验一二[J]. 江苏中医药,1996,17(11):4-6.

[4]韩新民.江育仁教授治疗乙脑经验[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3):27-28.

[5]江育仁.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82,17(6):252.

[6]马融. 江育仁教授防治呼吸道复感儿的学术思想研究[J]. 新中医,1997,29(4): 5-7.

[7]郁晓维. 不在邪多而在正虚——江育仁教授防治呼吸道复感儿的经验[J]. 现代中医药,2004,24(1):4-5.

[8]史正刚. 江育仁教授运用苍术调治小儿脾胃病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7, 14(3): 1-2.

[9]郁晓维,孙轶秋.江育仁儿科临床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3-5, 42.


作者单位: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作者: 王军军,郑访江,祁 琴,罗晓峰,李培峰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