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7年第3卷第3期

中药灌肠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36例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自拟苦参连柏汤加味灌肠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以自拟苦参连柏汤加味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以制霉菌素、思密达和复合乳酸菌治疗,两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苦参连柏汤加味灌肠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以自拟苦参连柏汤加味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以制霉菌素、思密达和复合乳酸菌治疗,两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1.67 %,对照组治愈率为56.25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苦参连柏汤加味灌肠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霉菌性肠炎;苦参连柏汤;灌肠法;小儿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收效良好。该法具有无痛苦、无不良反应、患儿易接受及疗效确切的特点,颇受家长欢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及补充建议[2],并结合临床拟定:(1)大便稀黄,泡沫较多,或呈豆腐渣样,或带黏液。病程在1周以内为急性,2周至2月为迁延性,2月以上为慢性。(2)伴低热、面黄、脱水及全身其他部位霉菌感染,或并发营养不良、消化道外感染。(3)有用激素、抗生素史,此次使用激素、抗生素治疗无效,并排除细菌性肠炎。(4)大便镜检见真菌孢子和假丝,大便培养有霉菌生长。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门诊明确诊断为霉菌性肠炎的患儿共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2 d~50月,小于2岁者占93.2 %;急性患儿28例,迁延性患儿4例,慢性患儿4例;伴营养不良者4例,伴发热者17例,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者10例,伴鹅口疮者30例,伴肛周真菌性皮炎3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54 d~48月,小于2岁者占95.2 %;急性患儿26例,迁延性患儿3例,慢性患儿3例;伴营养不良者3例,伴发热者17例,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8例,伴鹅口疮者27例,伴肛周真菌性皮炎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轻症患儿每日排3~8次泡沫样便,部分患儿排豆腐渣样或排黏液便,精神尚可,无脱水症状;重症患儿每日排便>10次,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伴精神萎靡。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药用苦参、黄柏、石榴皮各10 g,苍术、木香、槟榔各7 g,乌梅15 g,黄连、甘草各5 g,薏苡仁30 g。将上方加水500 mL煎至100 mL,滤渣备用。将一次性硅胶导尿管外涂少量液体石蜡后,连接吸入中药煎剂的注射器,自肛门缓慢插入10~15 cm,注入药液,拔管后稍稍抬高患儿臀部,尽可能长时间保留药液。每日1次,每7 d为1个疗程。6月以下者,每次10 mL;6月以上者,每次20 mL。

    对照组给予制霉菌素、思密达和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制霉菌素:5~10万U/(kg·d),分2~3次口服。思密达:年龄2~6月每次0.5 g,7~12月每次1 g,1~2岁每次2 g,3~5岁每次3 g,均每日3次。复合乳酸菌胶囊:每次0.5~1片,每日3次。7 d为1个疗程。

    两组患儿中若伴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或其他部位念珠菌感染病灶者,均适当给予液体疗法及对症、支持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拟定。显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及全身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36例,治愈33例,好转3例,治愈率为91.67 %;对照组32例,治愈18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56.25 %。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止泻时间、镜检正常及霉菌消失的时间见表1。对发热、呕吐、烦躁、鹅口疮及营养不良等的改善情况,亦以治疗组为优。表1  两组止泻时间、镜检正常及霉菌消失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本组病例以婴儿为主,可能与婴幼儿肠道尚未建立完善的微生态平衡、免疫调节功能较弱有关。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是引起小儿霉菌性肠炎的主要原因,值得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此外,不卫生的生活饮食习惯,如奶头、奶瓶消毒不严,也是容易感染的重要原因。制霉菌素能抑制霉菌生长,口服虽不易吸收,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价格低廉,故作为首选药物;思密达能保护消化道黏膜,增强黏膜屏障,有利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复合乳酸菌胶囊作为微生态制剂,可以调整和恢复正常菌群,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

    本病属中医学“泄泻”、“濡泄”范畴,由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热蕴结肠道,扰乱气机所致。故用苦参、黄柏、黄连、苍术、薏苡仁清理肠道湿热;槟榔、木香调理气机;乌梅、石榴皮酸收涩肠止泻;甘草解毒,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木香、乌梅、苍术、苦参、黄连、黄柏、槟榔均有一定抗霉菌作用[3]。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还发现中药不仅能够抑制霉菌,还可调节肠道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通过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来达到抗病治病的目的。

    清热解毒之中药煎剂味苦难咽,特别是婴幼儿服用更加困难,我们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减轻了患儿服药的痛苦。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经肠道直接吸收后产生治疗作用,而不经肝脏解毒,还避免了口服给药后胃酸及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局部血药浓度高,治疗针对性强,且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防急发(93)第37号文.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3]欧阳卫权,范瑞强.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纂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1):44-46.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中医医院,广西合浦536100

作者: 黄小菊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