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7期

连硬外导管推注氯胺酮预防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中毒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在CEA时,手术体位后,导管回抽有少量新鲜血液,导管内推注小剂量氯胺酮以判断导管是否在静脉丛中,以预防局麻药中毒[1]。无氯胺酮禁忌证,碘过敏试验(-),硬膜外导管回抽有少量新鲜血液。导管内推注氯胺酮0。5mg/kg体重,出现“分离麻醉[1]”症状为氯胺酮反应阳性(A组),无“分离麻醉”症状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在CEA时,手术体位后,导管回抽有少量新鲜血液,导管内推注小剂量氯胺酮以判断导管是否在静脉丛中,以预防局麻药中毒 [1] 。 方法  择期手术20例,ASAⅠ、Ⅱ级,体重45~65kg。无氯胺酮禁忌证,碘过敏试验(-),硬膜外导管回抽有少量新鲜血液;导管内推注氯胺酮0.5mg/kg体重,出现“分离麻醉 [1] ”症状为氯胺酮反应阳性(A组),无“分离麻醉”症状为阴性(B组),用60%泛影葡胺5ml推入硬膜外导管中,X线摄片,以确定导管位置。 结果  A组患者导管都在静脉丛中,B组导管无静脉及静脉丛显影。 结论  CEA时连硬膜外导管回抽有少量新鲜血液,连硬外导管内推注小剂量氯胺酮可预防CEA局麻药中毒。
    
  【关键词】  氯胺酮;硬膜外麻醉;预防;局麻中毒
     
  CEA时,常会遇到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摆好体位后,回抽导管可有少量新鲜血液(尤以孕妇,腹内压增高的病人常见)。如不慎推入局麻药入血管,可引起局麻药中毒,甚至死亡。故为准确判断导管是否在静脉丛中以预防局麻药中毒,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预防CEA时局麻药中毒。


  氯胺酮是一种静脉全麻药 [1] ,作用迅速,1min血药浓度即可达高峰,并出现独特的“分离麻醉”症状,易于观察判断。半衰期短,小剂量时,苏醒较快。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例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体重45~65kg,CEA,手术体位后,回抽硬膜外导管内有少量新鲜血液,无氯胺酮禁忌证,碘过敏试验(-)。
   
  1.2 方法 20例患者硬膜外导管内推入氯胺酮0.5mg/kg2min后出现分离麻醉症状者为A组,不出现者为B组,5min后A、B两组患者硬膜外导管内推入60%泛影葡胺5ml,进行造影,X线摄片,以便确定导管位置。
    
  2 结果
    
  20例患者中有5例(A组),硬膜外导管内推注氯胺酮后出现感觉与意识分离现象,60%泛影葡胺造影摄X线片,示导管位于静脉丛中,10min后患者感觉与意识恢复。有15例(B组)患者没有出现“麻醉分离”现象,60%泛影葡胺造影摄片显示导管位于硬膜外腔内,见表1。
    
  表1 两组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连硬膜外麻醉时,手术体位后,硬膜外导管经回抽有少量新鲜血液,其原因分析:(1)在连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时,穿刺针或导管损伤血管壁形成一血管窦。导管始端靠近或进入血管窦。(2)导管直接置于血管内。当回抽注射器后,血液进入导管。导管内推入氯胺酮,氯胺酮通过血管窦或静脉丛进入血循环,从而进入大脑。有选择性的抑制大脑联络经路和丘脑———新皮层系统 [1] ,1min血药浓度即可达高峰,从而产生麻醉分离作用,正是氯胺酮这种独特的药理特性,便于麻醉医生观察判断。同时氯胺酮半衰期短3~11min,血药浓度达到7~0.9μg/L时,患者即可醒;但硬膜外麻醉导管回抽无血,不能说明导管一定不在静脉丛中,因为静脉丛小血管痉挛或导管开口端贴近血管壁或导管被血凝块堵塞,这时回抽注射器;导管内可能也不会有新鲜血液。因此,推入麻醉药也应小心谨慎。综上所述及本组试验显示:回抽硬膜外导管内有少量新鲜血液,可用氯胺酮试验检测导管是否在静脉丛中,以预防局麻药中毒和降低麻醉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5-287,308-309.
    
  (编辑秋 实)

  作者单位:243000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作者: 卜先龙 方存贵 万宗明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