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12期

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南派藏医药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南派藏医药起源于四川省甘孜州,善用草药,有突出特点。目前南派藏药存在的主要问题:过度采挖使藏药资源蕴藏量大幅度下降,藏医技术人才缺乏,藏药成方秘方多,但商品化程度低,藏药生产厂规模小、剂型单一、产品质量低。发展思路:加......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南派藏医药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南派藏医药起源于四川省甘孜州,善用草药,有突出特点。目前南派藏药存在的主要问题:过度采挖使藏药资源蕴藏量大幅度下降,藏医技术人才缺乏,藏药成方秘方多,但商品化程度低,藏药生产厂规模小、剂型单一、产品质量低。发展思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GAP生态种植园,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藏药材资源,改善制药工艺,增加藏成药剂型,提高质量。

  【关键词】  南派藏医药;起源;发展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ine of southern school

  HU Shang-qin, HUANG Lu-lin, YANG Xiao,et al.

  Center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Materials of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Jianyang 641400,China

  【Abstrac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by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on Sichuan Tibetan medicine. The Tibetan medicine of southern school originates from Ganzi district.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 is good at using herbs. And 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the resources of Tibetan medicine materials are very rich, the deposit has being, however, largely reduced. And there are many good Tibetan medicinal dosages, but a few of them turned into the merchandise sold widely; that there are many industries. The Tibetan medicine needs to bring forth new development by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enhancing the Tibetan medicine quality, safe-keeping and using resources reasonably by building GAP ecological plantation of the Tibetan medicinal materials.

  【Key words】  Tibetan medicine of southern school; origin; development

    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藏医药在总结藏民族医药经验的基础上,吸纳了古代中医药、天竺(印度)和大食(伊朗和阿拉伯)医药的理论精华[1]。藏医药是继中医药之后的第二大传统医药,位居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首[2]。南派藏医药特色突出,探讨南派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对发展藏医药有重要意义。

  1  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与特点

  1.1  起源 

  据藏书《日热当初》记载,藏医药起源于上古时代。公元前600年左右,苯波派开创了藏医药,继后得到一定发展。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随带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医学著作四种。公元687年,韩文海、巴拉达扎和嘎林诺入藏传授医学,接着印度的《新酥油药方》、大食及汉医药方传入藏区[3]。公元8世纪,金成公主入藏再次带入了大量医著。公元8世纪末,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多次赴内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撰写出名著《四部医典》[4],为藏医药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在完成《四部医典》初稿后,来到四川甘孜地区研究医学、传授经验。公元15世纪,舒卡·年尼多吉对青藏高原东南部(以甘孜州德格县为中心)的草药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南方藏医药学派[4,5]。15世纪中叶,著名僧人唐东杰布在德格首先配制出了主治胃病的“成道白色丸”(即现在德格藏医院生产的“白达黑”)。公元17世纪至18世纪,以德格人德玛·丹珍蓬卓为代表的一批藏医药学家根据数十年临床经验,撰写出《晶珠本草》、《千万舍利》、《诀窍秘籍》、《四部医典注释》等著作上百册。德格绒加人贡珠·颜登加措是噶举派第二祖寺,德格八帮圣教法轮寺第二位寺主,精通大小五明学,在藏医药学、天文历算、历史传记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编撰著名典籍50多部,其中:《宝库藏》、《密集藏》等被视为杰作。被誉为“雪山下的宝库”的德格印经院兼收并蓄,刻制、收藏了大量的古藏医药典籍和清代著名藏医学者的著述,形成了具备较高水平、具有地区特色的藏医药文化,进一步发展了南派藏医药事业。

  1.2  特点 

  南派藏医药在继承藏医药精华的同时,善用草药,精于草药鉴别。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草药鉴别》、《草药性味》、《草药生态》、《晶珠本草》。《晶珠本草》为上下两部,上部为歌诀之部,对每种药的功效进行概括论述;下部为解释之部,分别对每种药物的来源、生境、性味、功效、形态进行叙述,收载药物2294种。擅长推拿、按摩、发汗、藏灸、热敷、冷敷、温泉浴、放血、擦涂、火罐等综合治疗。长于治疗脾胃疾病、肝胆疾病、缺血性中风、痛风、糖尿病、高原性风湿等症。如德格县1988~1998年,接诊胆囊炎、胆结石患者3438例,治愈率89.7%,接诊肝病患者568例,治愈率89.4%,接诊胃病、十二指肠病患者4287例,治愈率92.1%。

  2  目前南派藏医药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药材资源过度采挖,蕴藏量下降 

  南派藏医药区地处青藏高原南麓,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大,形成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这一地区中藏药材资源丰富(有2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400多种),名贵品种多。藏药材的生长区多在高海拔、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强光照、强紫外线的特殊环境。特殊环境铸就特殊生物,藏药材通常表现植株矮小、株型呈莲坐状、根系发达、抗寒、抗旱、色彩鲜艳、年生育期较短、光合积累效率高,是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但长期以来,藏药材生产主要靠野生采挖或捕猎,很多药材贮量越来越少,有的已成濒危物种。目前处于濒危一级保护的有红景天、冬虫夏草、波棱瓜、冀首草、打箭菊、大花龙胆等;处于濒危二级保护的有川木香、羌活、藏木香、黄连、甘松、高山党参等。全国麝的资源由20世纪60年代的250万头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30万头,麝香产量由每年2000多公斤下降到目前的100~200kg。

  2.2  人才缺乏 

  对甘孜阿坝多个藏医院考察,临床、药学、制药及药用植物栽培等学科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中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也小,有的县级藏院没有一个本科以上学历技术人员。如红原县藏医院有职工20人,藏医药专家1人,中级技术职称8人、初级职称10人。甘孜州藏医院医务人员70余名,其中有正高技术职称1人,副高技术职称的4人,中级技术职称的22人,初级职称的25人。白玉县藏医院35人,高级技术人员1人。人才缺乏成为藏医药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2.3  成方秘方多,商品化程度低 

  经过长期临床积累,形成了数以千计的成方验方,研制了几百种成药。如德格县、白玉县、红原县和马尔康藏医院研制生产的藏药都在200种左右。德格县自公元1767年以来,先后12次成功炼化“佐塔”,开发了13个仁青系列药品,共20多个品种。如七十珍珠丸、桑批仁青全布、仁青促觉仁郎切莫、仁青沙协嘉仁布、仁青翁仁尼昂、仁青修麻尼昂、钦则贡居、仁青达历杜子仁布等[3]。白玉县藏医院研制了名贵的“母本仁青佐塔”及名贵仁青系列产品12种,研制了十三味红花丸、十味黑冰片丸、十五味黑药丸等。红原、马尔康藏医院研制了二十五味大汤丸、八味獐芽菜胶囊等。但这些品种多数没有成为国家批准药品,以自产自用为主,多数不能上市销售,应用范围有限。

  2.4  藏药厂多,规模小,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 

  藏药生产厂或生产车间普遍表现为:(1)药品的生产以自采、自制、自用为主。即70%的药材原料靠医院医生或员工采挖,30%从成都荷花池药材购进或从国外进口(马尔康藏医院从印度进口部分药材),自己炮制并加工成药,供自己医院和当地乡村卫生院使用。(2)设备陈旧、生产量小,一般年产量5~7吨。(3)剂型单一,以丸剂、散剂、膏为主,丸剂和散剂占了藏药的90%以上。(4)外观粗糙,多呈棕色、褐色、暗褐色,质坚硬,崩解度差,表现为粗、大、黑、硬。(5)缺乏质量标准。

  3  发展南派藏医药的思考

  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促进藏医药发展关键。重点建设好藏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临床藏医学和藏药制药技术三大领域的技术队伍。主要措施:一是送出去,将青年技术骨干送大专院校培养;二是请进来,从大专院校引进本科生、硕土生、博土生,或聘请客座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联合研究;三是建立良好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调节分配,稳定科技人才队伍。

  3.2  保护性开发利用藏药材资源 

  建立藏药材GAP生态种植园,使藏药材生产从传统的野生采挖向资源保护性可持续利用和规范化种植的方向发展。由于藏区人口密度低,以高原山地、草地和林地为主,适宜在一定区域建立藏药材GAP生态种植园。(1)搞好环境监测。注意对土壤和水的重金属检测,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避免在有害重金属超标地区建立基地。(2)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由于藏药材历来以野生采挖为主,少数家种品种为药农自发性的野生采种,半野生栽培,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有利为大面积种植提供良种。(3)因地制宜的建立种植模式。生态种植区实行禁伐、禁牧,保证药材的有效生长,根据不同的品种习性,可采用药-药套、林-药套、草-药套等模式进行。(4)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前景、资源贮存量等因素确定品种。如藏木香、秦艽、波棱瓜、大黄、红景天等。(5)对名贵珍稀品种开展野生扶育。如川贝母(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在甘孜阿坝建立川贝母野生扶育和野生变家种基地),虫草(已有公司在康定建立野生扶育基地),麝(四川养麝所在都江堰建立养麝基地)等。

  3.3  加强藏药基础研究 

  藏药的基础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不能对藏药的某些独特疗效做出解释,缺乏现代医学理论的合理解释与支持。没有现代医学理论的合理解释,人们在选择用药时就会有所顾虑,这无疑对藏药打入国内外市场形成阻碍。藏药方剂多数为几十味的大方,成分复杂,但药理研究薄弱。应借助现代研究方法和分析测试手段,加强藏药材从基原到基因、成分分离、理化性质、药物化学、分子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微循环学、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3.4  提高藏药质量

  3.4.1  改善制剂工艺 

  在保证传统藏药材和传统工艺不变的情况下,用现代先进设备改善制剂工艺,提高藏药质量。采用超微粉碎技术,改善粉末粒度,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分离工艺流程相对简单,萃取效率高,分离过程有可能在接近室温下完成,保留不耐高温的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对环境污染小[5];因地制宜的选择固体分散技术、喷雾干燥技术、一步流化技术、工业膜分离技术。

  3.4.2  增加剂型 

  应选择疗效好、稳定性强、安全、易贮存、方便携带的剂型进行生产,改变目前藏成药剂型过于单一,服用不方便的现状。如增加注射剂、滴剂、气雾剂、口服液等剂型。

  3.4.3  加强质量控制 

  一是加快标准制定,虽然近年来已相继制定、颁布了藏药有关标准,但相对来说仍较粗糙,质量标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量化指标仍有待确立。二是加强有效成份控制,常采用含量则定法和“指纹图谱”法,“指纹图谱”法能更综合、更宏观的反映藏药复方质量状况。

  【参考文献】

  1  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78-79.

  2  姚乃礼.中医药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2001中药与天然药物论文集,2001,14(增):45-48.

  3  祝彼得,张艺,王战国.试论藏医药研究与藏族传统文化的关系.2003全国藏学术讨论会文集,435-439.

  4  张艺等,贾敏如.藏药冀首草的本草考证.全国藏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552-555.

  5  张镜澄.超临界流体萃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4.

  作者单位:1 641400 四川简阳,四川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中心

       2 400065 重庆,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

  (编辑:李  弋)

作者: 胡尚钦,黄璐琳,杨晓,江怀仲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