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6期

补母泻子法治疗肩周炎50例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局部疼痛酸困为主要表现。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根据本病“本虚标实”的病因病机,选择“补母泻子法”治疗此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着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局部疼痛酸困为主要表现。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根据本病“本虚标实”的病因病机,选择“补母泻子法”治疗此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1例患者中,其中左肩发病43例,右肩发病37例,双肩发病11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41~70岁;病程2周~7个月,平均3个月;左肩22例,右肩28例。对照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42~68岁;病程1周~8个月,平均2.5个月;左肩18例,右肩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辨经分型  依据临床所见,共分为以下四型:(1)阳明型:肩臂之外缘痛,可扩散到上肢外侧,在三角肌上部中央处,肩穴有压痛,外展上举困难。(2)太阴型:肩臂内侧疼痛,在三角肌、胸大肌交汇处,云门穴有压痛,旋内后伸困难。(3)太阳型:肩关节后侧连及肩胛部和上肢外侧后缘,在冈上肌、冈下肌、大小圆肌处,天宗、肩贞穴有压痛,肩内收时疼痛加剧。(4)少阳型:肩臂后外缘痛,在三角肌上部中央偏后处,肩穴或肩胛提肌与冈上肌之间,肩井穴有压痛,上肢旋前、上举困难。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根据“补母泻子法”的取穴原则,阳明型补手阳明经母穴曲池,泻子穴二间;太阴型补太渊,泻尺泽;太阳型补后溪,泻小海;少阳型补中渚,泻天井。只有一条经脉病变的单纯型,治疗时取相应经穴即可;如果2条或多条经脉病变的混合型,则需分清主次,以主要病变经脉的相应经穴治疗。采用捻转补泻法,进针得气后先补母穴,拇指向前,食指向后用力捻转180°,然后快速退回,如此反复捻转9次;后泻子穴,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用力捻转180°,快速退回,如此反复6次。出针时补法则疾按针孔,泻法则摇大针孔,不按。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可配以局部取穴,依据病情选择肩、肩、肩贞、巨骨、肩前、天宗、肩井以及阿是穴等,平补平泻,得气为度。

    1.3.2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刺法。取穴:肩三针(肩、肩、肩贞)、阿是穴等,平补平泻,得气为度。

    两组均留针30min,行针3次,每天治疗1次,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消失,运动功能达到正常范围;显效:疼痛明显减轻,患肢上举160°以上,外展70°以上,后伸30°以上;有效:疼痛减轻,患肢上举、外展、后伸较治疗前有进步;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2.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注:两组愈显率比较χ2=4.40,P<0.05,提示两组愈显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愈、显效病例多于对照组

    2.2.2  两组治愈病例所需疗次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愈病例所需疗次比较 两组疗次比较t=2.88,P<0.01,提示两组疗次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组治愈者所需疗次明显少于对照组。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7岁,农民,2005年9月26日来诊,自诉右肩酸痛,手臂不能上举,有6月余,先于当地卫生院行推拿、封闭及电针等治疗,效果不佳,近来因天气变化疼痛加重。检查:疼痛部位在肩臂外缘,属于阳明经部,单臂内前廉及外廉痛,分属于太阴、少阳经部,并在手阳明经肩、臂,少阳经肩及太阴经喙突处有明显压痛。

     拟为邪结阳明、太阴、少阳三经,气血凝滞,筋脉失濡所致,为该三经混合型肩周炎,以阳明型为主,故取曲池、二间行补母泻子法,同时配伍肩、臂、肩及阿是穴。经5次治疗后,患者即感疼痛和功能活动大有好转,臂内前廉痛消失,外侧有轻微痛,前缘痛仍较重,故原方去阿是穴、肩穴加巨骨穴,继续治疗7次,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去二间穴,原方再治疗2次,巩固疗效,半年未复发。

    4  体会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发于五十岁左右的老年人,故又称“五十肩”,主要由于患者年老体虚,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肉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肩关节肿大灼热,久之关节失却气血濡养,导致筋肉萎缩。正如《灵枢·五变》篇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亦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本虚标实之虚实夹杂证。运用补母泻子法治疗该病,先补其母,可络正气充盛,以利使可使病变经于祛邪外出;后泻其子,则外邪可去,以达到标本兼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可见本病主要是因正气不足,外邪乘虚侵入经络。治疗目的扶正祛邪,补母泻子。配以局部取穴,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则疗效更佳。

    本法治疗肩周炎具有取穴少,疗程短,起效快的特点,易于掌握,关键是要辨经准确,因此要求熟悉每条经络的分布和走向。对混合型更应辨明主次,否则影响疗效。笔者通过临床初步观察,认为该法对于一条经络病变的单纯型肩周炎疗效尤佳,另一方面,笔者还体会到,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功能锻炼极为重要,可让病人作前、后、内、外摆动,并随疼痛减轻逐渐增加运动量和活动范围,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单位: 442700 湖北丹江口,丹江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李  木)

作者: 张明,胡边,谢学勇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