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8期

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比较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4~10岁的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R组)与静吸复合组(I-E组)。麻醉诱导后,P-R组持续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I-E组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4~10岁的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R组)与静吸复合组(I-E组)。麻醉诱导后,P-R组持续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I-E组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术中根据生命体征调整丙泊酚、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及安氟醚的吸入浓度,记录术中循环变化,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与I-E组相比,P-R组术中MAP下降明显(P<0.01),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对语言命令反应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缩短(P<0.01)。结论   与I-E组相比,P-R组术中生命体征控制平稳,术后清醒迅速、完全、平稳,拔管时间缩短。

  【关键词】 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

  本研究比较小儿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4~10岁ASAⅠ级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P-R组,男16例,女14例),静吸复合麻醉组(I-E组,男18例,女12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80%的患儿剔除。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2~0.5mg,麻醉诱导:入室后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5mg,3min后两组均依次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2mg/kg和芬太尼3μg/kg。麻醉维持:P-R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分别以6~8mg/(kg·h),6~60μg/(kg·h)的速度连续输注,I-E组吸入安氟醚。气管插管后两组均为控制呼吸,吸纯氧。术中根据患儿生命体征调节药物的输注速度及吸入浓度,间断追加肌松药。I-E组于术毕前10min停止吸入安氟醚,P-R组术毕停止丙泊酚输注,3min后停止瑞芬太尼输注。

  1.3 观测指标  

  分别记录入室、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手术后10、20、30min时的BP、HR、SpO2,观察记录术后早期有无燥动,以及咽喉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对语言命令反应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24h随访有无术中知晓,记录恶心、呕吐及其治疗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作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I-E组术中血压波动相对明显;与I-E组相比,P-R组术中MAP降低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术后两组患儿对手术过程均无记忆。拔管时间、咽喉反射时间、睁眼时间、对语言命令反应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P-R组比I-E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表1  术中循环变化 (略)注:与I-E组比较P<0.05,P<0.01 表2   术后拔管时间和早期恢复情况 (略)注:与I-E组比较,P<0.01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P-R组分别为3%和2%,I-E组分别为5%和3%,两组分别有1例和2例患儿需止吐治疗。

  3 讨论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μ受体激动剂,具有强效镇痛作用,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脂酶水解代谢,且不依赖于肝、肾功能,其起效迅速,静注1min后既迅速达到血脑平衡,消除半衰期3~10min,作用持续时间短,消除快,无蓄积作用[1]。而丙泊酚这种静脉麻醉药也具有起效快,诱导平稳,持续时间短,苏醒快而完全的特点[2]。两者联合麻醉可产生相加效应[3]。本研究中P-R组术中MAP及HR较I-E组明显下降,且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且P-R组清醒时间明显快于I-E组,清醒程度高。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麻醉后常见并发症之一[4],与阿片类药物及吸入麻醉药的使用有关。本研究中两组PONV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手术,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术中循环稳定,术后清醒迅速、平稳,是一种理想的小儿全身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盛娅仪,徐振邦.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应用,2001,20:142-146.

  2 Murdoch JA,Kenny CN.In vitro evaluation of sedative drug losses dur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Perfusion,2000,15(1):21-26.

  3 耿志宇,许幸,吴新民,等.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的量效关系.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260-263.

  4 任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等.现代麻醉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2-318.

  作者单位: 157000 黑龙江牡丹江,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麻醉科

作者: 刘德民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