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2期

常温体外循环围术期纤维蛋白原变化的临床意义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前1天、手术后7天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Clauss法对随机抽取的144例年龄在15~83岁的胸外科、心外科手术患者血浆手术前1天和术后7天内的FIB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血浆FIB水平在术后第一天略高于术前(P0。05),以后几日逐渐增高,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手术前1天、手术后7天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用Clauss法对随机抽取的144 例年龄在15~83岁的胸外科、心外科手术患者血浆手术前1天和术后7天内的FIB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血浆FIB水平在术后第一天略高于术前(P<0.05),以后几日逐渐增高,至术后第7天仍显著高于术前(P<0.01)。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FIB在手术后7天内监测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围手术期

    人纤维蛋白原(FIB)是凝血系统的主要成分,与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对修复创伤和止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也会增加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因此我们对随机抽取的144例手术病人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术前及术后7天内的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探讨其在临床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本院住院手术病人144例,男66例,女78例,年龄为15~83岁。其中RHD 79例,CHD 35例,右上叶肺癌3例,DVR术后瓣周漏 1例,RHD和CHD 2例,AS 9例,ASD 1例,心内膜炎1例,主动脉瘤1例,MI 7例,VSDTI三尖瓣赘生物1例,TOF术后残余漏1例,MS 2例,AVR 1例。正常对照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28~56岁。均为健康查体者。

    1.2 标本采集与保存 手术前1天及手术后7天内抽取病人静脉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液的试管中混匀,2500rpm离心15min,分离血浆。2h内检测。

    1.3 检测方法 为 Clauss法,被检血浆的FIB实际含量可从国际标准品FIB参比血浆测定的标准曲线中获得。检测仪器为法国STA COMPACT的全自动血凝仪,试剂选用由Stago公司提供的配套STA-FIBRINOGEN试剂盒。

    2 结果

    2.1 144例住院手术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g/L)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1 144例住院手术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2.2 手术前后血浆FIB水平变化结果 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手术后第1天血浆FIB水平与手术前的水平相比略有下降(P<0.05)。从第3天开始数值显著升高(P<0.01) , 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至术后第7天才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高水平。上述结果也提示FIB在手术后7天内监测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2 手术前后血浆FIB水平变化结果注:术后与术前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国外许多文献报道术前和术后第1天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术后第3天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因此术后机体常易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 , 甚至发生栓塞。血液成分,血流和血管壁的改变是凝血机制紊乱的主要原因,称VIRCHOE氏三联症[1]。人纤维蛋白原(FIB)是凝血系统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增高会增加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因此我们对随机选取的144例手术病人的FIB水平变化进行监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血液成分的改变是由于FIB受血黏度影响改变的,血浆是由纤维蛋白原与血清(包括有机、无机成分) 共同组成的,且血浆黏度随着病情变化而变,其主要因素可能是不同血浆内FIB的存在状态不同所致:FIB是血浆中具有哑铃形结构的高分子纤维状蛋白质,它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具活性的纤维蛋白, 并形成网状结构, 而构成血浆黏度, 故其是导致血浆黏滞性升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FIB分子链状结构可使红细胞呈缗钱状聚集,从而也使全血黏度升高[2]。此外还与血浆内免疫球蛋白、脂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有关。血流变学的异常将导致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本文对FIB进行术前1天、术后7天内的水平进行测定。我们的研究表明: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已经恢复到术前的水平(机体处于低凝状态),从第2天开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术后第3~5天已明显高于术前(P<0.01或P<0.05)[3],其中第3天的水平已达到术前水平的3倍[4],这可能是术后大量应用利尿剂、输ACD库血,使血液相对浓缩而使机体进入高凝状态造成的,至术后第7天数值略有下降,显然是一个急性时相反应。这是因为FIB 是较大分子的蛋白质, 在肝脏及内皮细胞表达后须经消耗才逐渐下降, 其半衰期较长,手术创伤刺激其增高, 有利于止血与伤口的修复[5,6]。其水平维持时间较长,因此我们可以对术前和术后进行严密观察,并依据其值指导临床用药,从而避免滥用纤维蛋白原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激活纤溶,诱发出血。

    【参考文献】

    1 沈志祥.肝素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新药与临床,1987,6:82-85.

    2 张海燕,祝仰全,王伟林,等.血浆纤维蛋白检测在脑梗死、冠心病和肺心病的临床分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1):76-77.

    3 王良旭,吴洪良.常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8,14(6):356-357.

    4 陈亦江,房士琦.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机制改变的临床研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10:115-116,125.

    5 刘怀琼,刘宿.围手术期凝血机制的异常.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1):61-62.

    6 李燕平,高秉仁,李天成.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因子的变化.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83-185.

   作者单位: 300232 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

 (编辑:李 木)

作者: 蔡培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