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第9卷第11期

长春市朝阳区流行手足口病的调查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关键词】长春市朝阳区手足口病2009年3-9月,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发生手足口病(HovridFoot,andmouthDisease,简称HFMD)流行,尤其在长春市朝阳区,疫情非常迅速的蔓延到全区乃至全市,引起大批婴儿发病,我们进行疫情控制,深入现场调查。该病在国内过去极少,但有过报道,我们对此有充分准备,掌握该病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长春市 朝阳区 手足口病

2009年3-9月,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发生手足口病(Hovri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流行,尤其在长春市朝阳区,疫情非常迅速的蔓延到全区乃至全市,引起大批婴儿发病,我们进行疫情控制,深入现场调查。

  该病在国内过去极少,但有过报道,我们对此有充分准备,掌握该病的流行规律,临床特点特别是对其病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引起该病流行的病原是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16型病毒的复发所致(简称C-A16)这说明C-A16型发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资料 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先后在长春市朝阳区南湖社区调查九个托儿所共758名,其中男孩381名,女孩377名,查出现患100例,在朝阳区清和社区,调查一个托儿所三个班66名,男孩37名,女孩29名,查出患儿24例。

  1.2 标本采集 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检诊过程中部分患儿进行血常规检查,对部分典型急性期病例及时采集大便及咽喉拭子,(有Hand's液榴拭子采集)急性期的恢复期双份的数量血清标本,标本采集后用冰瓶运送实验室置-40℃冰箱保存。

  1.3 实验室方法

  1.3.1 病毒分离 按肠道病毒分离常规方法[1],用Hank’s液将大便制成20%悬液,冻化一次后以3000转/min,离心30min,取上清加双抗处理,咽拭子同样以上清加双抗处理后置4℃冰箱作用4h以上,然后接种于Hep-2细胞,每天观察细胞病变,于第7天盲传一代,两代均观察14天,没有发现细胞病变即判为阴性。同时采用乳鼠接种方法分离病毒,每份标本接种一窝,每只乳鼠脑腔接种0.01ml,腹腔接种0.03ml,观察14天,于第7天每窝取两只乳鼠的骨骼、肌肉、脑制成20%的悬液,取上清盲传二代。均观察14天,每窝乳鼠都没有发病者即判为阴性。有发病者,主要症状为后肢麻痹瘫痪,即收存于一40℃冰箱保存,待做病毒型别鉴定。

  1.3.2 病毒鉴定 将分离阳性的毒株继续在乳鼠传2~3代以增强毒力,同时将毒株接种到MEK细胞(猴胎肾传细胞)上,反复传5~6代,病毒适应于细甩上繁殖后,使细胞产生病变,鉴定方法采用乳鼠中和试验及细胞(MEK)中和试验方法[13]进行。应用的标准血清型别,包括C-A4,C-A9,C-A10,C-A16,对照标准毒株C-A16均为医科院医学生物研究所肠道病毒研究室供给。

  1.3.3 血清学试验 用微量法进行中和试验[13],将病人的双份血清从1:4稀释至1:1024,然后与等量的含有100TCD50/0.025mlC-H16病毒液混合后,置37℃中和1h,然后每加MEK细胞0.05ml,每个稀释度接种4孔,同时设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病毒及正常细胞等对照管,于第5天判定结果。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点

  2.1.1 患病率 调查有现患的10个托儿所计824人,检出患者124例,患病率为15.05%。

  2.1.2 年龄与发病关系 见表1。表1 124例患儿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2.1.3 季节与发病关系 见表2。表2 124例患儿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2.1.4 性别与发病关系 见表3。表3 124例患儿发病与性别的关系

  2.1.5 传播途径 经流行病学调查,多数为接触传染,传染源为病人及健康带毒者。

  从吉林、长春两市9个托儿所的调查中在1~6岁之间,其中1~3岁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染,潜伏期多为3~7天。

  2.2 临床特征

  2.2.1 临床症状 见表4。表4 124例病人症状统计表

  2.2.2 临床体征 见表5。表5 124例病人临床体征统计表

  2.2.3 丘疹形状 见表6。疹形大小直径均为2-3mm,周围以红晕。表6 病人疹形统计表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2.3.1 血象检查24例,白细胞计数结果 白细胞<8×109/L 21例,占84%,>10×109/L 3例,占16%,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2.3.2 病毒分离结果 (1)16份病人急性期咽拭子及10份粪便,用Hep-2传代细胞做病毒分离结果为阴性。(2)乳鼠分离病毒结果,见表7。 表7 病毒分离结果从16例份咽拭子中只分离到一株病毒,而从1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5株病毒,这5份粪便分离阳性者的咽拭子都没有分离到病毒(咽拭子阳性者无便标本)。(3)6株病毒鉴定结果如表8、9。表8 乳鼠中和试验鉴定结果表9 MEK细胞中和试验鉴定结果注:+为细胞病变,-为细胞不产生病变

  从病人分离到6株病毒,在MEK细胞上适应3株,其毒力分别为C76.83,C85.67,CH167.33,TCD50/0.1ml。中和试验时各取其100TCD50/0.1ml。

  从表8、9中可以看到乳鼠中和试验,只有柯萨奇A16免疫血清能保护所有毒株,使乳鼠不发病,而在细胞中的鉴定结果也都一致。因此可以证明所分离到的6个毒株都是C-A16病毒。

  2.3.3 血清学检查结果 在12份病人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中,经中和试验检查结果,有10份恢复期血清对C-A16抗体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占83.33%,有两份血清恢复期抗体低于急性期血清抗体,占16.67%。

  3 讨论

  3.1 HFMD的流行病学 本病1957年发现于加拿大和新西兰[6],1960年以后,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并很快由欧洲扩展到亚洲[2],现在已知本病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及部分亚洲国家中广泛流行[9,10],随着病毒学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不断深入,更明确了对本病的认识,国内对本病的报道极少,1982年以后才见有病例报告[4,5],我省1984年吉林、长春两市的流行,开始由于缺乏认识,很多病例在临床上不能确诊而造成误诊,结果没有及时采取隔离病人等预防措施,而引起疫情的迅速扩大。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中,在世界上现在已成为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文献报道[3]4岁以内的小儿占85%~95%,2岁以内小儿占80%,我们调查的结果,3岁以内小儿占80.64%,与国外情况大致相同。

  发病季节国外报道[3]6~8月是高峰季节,但也可因地区不同而变化,我省1984年流行发生在3~5月,而4月是发病高峰。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在病人的疱疹液中及咽喉部和粪便里都含有大量病毒,因此,除接触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外,经呼吸道感染是可能的。据国外观察,在人群中以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规律出现,原因是易感儿的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一规律值得我们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密切注意。

  3.2 HFMD临床特点 根据我们的调查,病人73.39%有上感症状,95%以上的手、足部有斑丘疹或疱疹,78.23%有口腔疱疹或溃疡,因此多数病例,根据手、足及口腔等固定部位出现特征性疱疹即可进行临床诊断。国外有人根据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种。我们在进行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有许多症状很轻微的非典型病人,因此,我们认为如能及时进行病毒学及血清学检查,对及时确诊是很必要的。

  3.3 HFMD的病原学与血清学 本病1957年在加拿大流行时,由Robinson首先分离到病原体C-A16以后又报道从临床诊断为HFMD病人中分离到C-A5、7、10,以及ECHO病毒,疱疹病毒等[7,8,11]。说明本病的病原不是单一的病毒,近年又证明肠道病毒71型(简称E-71是世界各地HEMD病人的主要病原体[11],因此,C-A16和E-71已成为HFMD的主要病原体。对我省1984年HFMD流行的病毒学检查结果,从10名典型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到5株C-A16病毒,分离阳性率为50%,说明病人带毒率是很高的。从16份病人咽拭子中只分离到一株病毒,阳性率只有6.25%,说明病毒主要是在肠道繁殖。我们根据以下三方面证明C-A16是1984年引起我省HFMD流行的病原体:第一、从病毒中分离到所有毒株的单一性,说明C-A16是流行期间的优势毒株。第二、血清学的结果83.33%对C-A16抗体有4倍以上增长,就可以说明是由于C-A16感染所致。第三、毒株是在吉林省卫生防疫站实验室分离的,本实验室没有C-A16毒株,而毒株的鉴定工作是在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的,这就排除了由于实验室毒株污染的可能性。

  血清学的结果,有部分病人的早期抗体水平高于恢复期,这同国外报道[2]的情况一致,说明有部分病人感染病毒后抗体升高的很快,我们认为很多人成为轻型病例是否与此有关,有待研究。

  3.4 HFMD的治疗与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都良好,由于是肠道病毒所引起,目前对此病还没有特异疗法,只能对病人加强护理及症状处理为主,我们观察的本组病例都采用病毒灵及青兰素片口服,病程一般在5~7天即痊愈,未发现神经系统或其他并发症,也无后遗症。据报道[3]国外近年发现E-71比C-A16所致的HFMD有更多人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这一情况值得今后临床工作者注意。

  3.5 HFMD的预防 本病主要是肠道传染病,但也存在经呼吸道传染的可能性,在预防措施中虽然尚缺乏特异性的预防手段,但如能及时采取隔离病人及消毒被污染的环境,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如长春市吉林大学托儿所开始在81班发生病例,由于没能及时确诊,结果在42名小儿中发生了23例病人,发病率为54.76%,后来79班又发生一例病人立即隔离,结果全班24名小儿没有再发生病人,发病率只有4.17%。这就说明对本病的预防,采取“三早”措施是很必要的,就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病人。此外可以用11%伏安净,5‰过氧乙酸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包括病人居室及玩物),对病人的排泄物可用漂白粉处理,流行期间不要带领婴儿串门或到公共场所。我们体会,只要及时采取措施,就能够减少感染的机会,控制疫情的蔓延。

【参考文献】
   1 顾方舟.脊髓灰质炎防治手册,1973:51.

  2 耿贯一.流行病学中册,1979:62.

  3 孙成斋.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81,5:247-249.

  4 来茶云.中华儿科杂志,1983,21:250.

  5 孙东信.临床皮肤科杂志,1982,11(2):93.

  6 RobinsomCR.Am J,1958,79:615-621.

  7 Flewett TH.Clin Path,1963,16:683-685.

  8 Duff MF.Brit Med J,1968,11:661-664.

  9 Mims CA.Baeteriol Rev,1966,30:739.

  10 Fujimiya.J mi Crobiol,1974,18:463.

  11 Bkinberg J.LanCet,1974,Ⅱ:112.

  12 HagrwaraA.Interviyology,1978,9;60.

  

作者: 季佰军,丁彦军,王 玲,郝良才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