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年第17卷第1期

78例胃肠减压失败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来源:《局解手术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胃肠减压。护理胃肠减压是消化道疾病治疗中所采用的一种措施,有效的胃肠减压不仅能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减轻腹胀和腹痛,而且还可以促进肠蠕动早期排气排便,保证消化道疾病的治疗质量。作者将2004年至2006年我院普外科326例实施胃肠减压中78例失败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学习将护理对策报告......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胃肠减压;消化道疾病;护理


    胃肠减压是消化道疾病治疗中所采用的一种措施,有效的胃肠减压不仅能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减轻腹胀和腹痛,而且还可以促进肠蠕动早期排气排便,保证消化道疾病的治疗质量。作者将2004年至2006年我院普外科326例实施胃肠减压中78例失败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学习将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26例实施胃肠减压,78例未成功,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14~82岁。所患疾病:胃及十二指肠穿孔9例,肠梗阻15例,胆石症16例,结直肠肿瘤26例,肝脾肠外伤8例,嵌顿疝4例。

    1.2  方法

    采用国产14~16号一次性硅胶管,外接负压吸引器,近端自鼻腔送入胃内,下入长度根据病人身材及胃管刻度而定。将听诊器放在病人腹部胃区(上腹部),另取20 mL注射器将气体从胃管注入,如能听到注气声,表示胃管下端已达到胃腔内。此外用注射器或负压吸引器抽吸胃管,能抽出胃液也表示胃管已在胃内。

    2  结果

    本组326例病人中,因各种原因致胃肠减压失败78例,占23.9%。78例中因患者自行拔除胃管7例,占9.0%;改换体位或下床活动不慎胃管自行脱落18例,占23.1%;胃管刚置入就不能引流出胃内容物19例,占24.5%;另有胃管选择不当13例,占16.7%;外接负压吸引器不当所致9例,占11.5%;因进食食物堵塞胃管孔6例,占7.7%;在胃肠减压中途由于胃内胃液少出现引流不畅6例,占7.7%。

    3  讨论

    胃肠减压失败原因主要有:①心理护理和操作前解释不够。病人心理紧张致使喉头食管收缩不能配合操作,胃管在口腔打折或盘曲,使胃管有效长度不够,不能保证胃管前端在胃内,故胃内容物不能有效的引出。②胃管置入过深至幽门部或十二指肠内。③胃肠减压管堵塞。④负压吸引装置漏气。

    下管前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说明胃肠减压的重要性,下胃管过程中还要正确指导患者的行为配合方法,如呼吸形式、吞咽形式、肌肉放松方式指导等。其次根据病人年龄、身材、高矮及发病前进食情况,选择合适的胃管,下管前管壁涂好石腊油,保持润滑易进,作者经临床观察和研究测量发现,要使胃管侧孔完全达到胃内,起到良好的减压效果,插管深度必须在55 cm以上,但置管主要还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来掌握插管深度。固定胃管时采用胶布长度要充分,先将胶布在胃管上缠绕两周,再用纱布擦干患者鼻梁上的汗渍,将胶布牢固固定于鼻梁上,不易脱落。为防止和减少胃肠减压管堵塞,护士应经常巡视病人,如发现胃管出现堵塞,可从胃管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反复多次稀释地抽吸,排除不畅,值得注意的是胃管内不能注入过多的空气。

    因胃管在鼻腔内会引起疼痛或不适感,除妥善固定外,当患者坐起或翻身时应注意保持管道与身体同步,防止管道牵拉、扭曲,刺激加重疼痛。插入胃管一定注意不要超过幽门,否则达不到胃内减压效果,而过多排出肠液会影响患者消化功能。另外,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准确,避免引起咽喉粘膜损伤、水肿及出血,防止咽喉刺激而引起反射性呕吐及食管刺激诱发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单位: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立山医院普通外科,辽宁 鞍山 114032

作者: 岳东峻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