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2期

中学生自尊与社交类型的相关研究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社交类型中学生的自尊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方法采用Coopersmith自尊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中学生自尊与社交类型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自尊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种社交类型中学生在总体自尊、一般自我、同伴关系、学业成就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社交类型中学生的自尊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方法  采用Coopersmith自尊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中学生自尊与社交类型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自尊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种社交类型中学生在总体自尊、一般自我、同伴关系、学业成就得分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被拒绝型与其他社交类型在亲子关系得分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学生自尊仍处在发展阶段。亲子关系在自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社交类型仅仅是影响中学生自尊发展的一个因素。

  【关键词】  心理学,医学;人际关系;相互影响分析;学生

  SelfEsteem and Social Association Pattern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IANG Hu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esteem development and selfesteem in different society association pattern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know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eeply. Methods   By the Coopersmith SelfEsteem Inventory and the method of companionate nomination,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urvey selfesteem and social association pattern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selfesteem was found i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and genders. Overall self, general self, social selfpeers and school academic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five group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ssociation pattern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rejected students and others. Conclusi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is still develop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Society association pattern is a factor that influences selfesteem development.

  【Key words】  Psychology,medical;Interpersonal relations;Transactional analysis;Students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大量研究显示,自尊对中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发展都有全面深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尊的研究主要从多维度、多层面出发。Coopersmith(1967)提出自尊由4个方面构成:第一,重要性,指他人的认可、关注和情感;第二,能力,指在满足成就需要的过程中表现成的行为;第三,品德,指支持道德和价值的标准;第四,权利,指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能力[1]。个体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周围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自尊产生影响,所以从多维度、多层面考察中学生自尊是必要的[2]。

  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中学生自尊的发展至关重要,父母、教师在自尊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的中学生开始走出家庭,更多地融入到同伴中去。只有置身于同伴中,中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怎样,也只有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自我认识和评价。本研究针对同伴对中学生自尊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社交类型出发,对中学生自尊发展与社交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中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了解不同社交类型中学生的自尊状况,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选自长沙市某重点中学和某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二3个年级各1个班,共调查中学生166名。

  1.2  方法

  1.2.1  自尊评定 

  采用Coopersmith自尊问卷。该问卷有58个条目,包括一般自我(general self)、同伴关系(social selfpeers)、学业成就(schoolacademic)、亲子关系(homeparents)和测谎(lie scale)5个分量表。每个条目都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叙述一种情况,要求以“像我”或“不像我”作答。前者评为1分,意味高自尊;后者为0分,意味着低自尊。通过对长沙市300名中小学生测试显示,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5,内容效度为0.639,信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3 7。

  1.2.2  社交类型评定 

  采用同伴提名法。同伴提名法是让被试根据某种心理品质或行为特征的描述,从同伴团体中找出最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来。本研究让学生选出班上经常或很少与其玩耍的3位同学。将每个学生所获正提名分(p)和负提名分(n)转化为标准分Zp和Zn,作为同伴接受和同伴拒绝的指标。社交类型及其划分指标采用Coie等[3]提出的“两维五组”模型,该模型主要应用2个维度,即社会喜好(social preference)和社会影响(social impact)。以这2个维度作为标准,将学生划分成5类,即受欢迎型(ZP>0,Zn<0,SP≥1.0)、被拒绝型(Zp<0;Zn>0,SP≤-1.0),被忽视型(Zp<0,Zn<0,SI≤-1.0)、矛盾型(Zp<0,Zn>0,SI≥1.0)、一般型(上述分类所剩学生),其中后4种社交类型又被称为不受欢迎型。本研究包括问卷1份,答卷1份,在20 min内完成。

  1.3  统计分析 

  回收所有问卷,剔除废卷和不完全问卷后获有效问卷117份,其中初一年级学生43名(男19人,女24人),初二年级学生38名(男22人,女16人),高二年级学生36名(男26人,女10人)。统计分析使用SPSS 11.0数据处理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自尊的年级和性别特点 

  全部学生在自尊问卷上的得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显示:初一、初二、高二年级学生在自尊问卷得分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般自我得分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经平均数差别的多重比较,初一与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在自尊得分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50,2.436,P值均<0.01;而初一与高二年级学生在自尊得分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013 5,P值>0.05。经t检验,可认为男女学生自尊在总体自尊及4个分化自尊得分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1  不同年级中学生自尊评分比较(略)表2  不同性别中学生自尊评分比较(略)

  2.2  自尊与社交类型的关系 

  在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与社交类型划分指标的相关问题上,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分与总体自尊、一般自我、学业成绩、同伴关系得分都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而社会影响与亲子关系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见表3。表3  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与总体自尊及分化自尊的相关关系(略)

  2.3  社交类型对自尊的影响 

  采用同伴提名法对同伴关系进行分类,表4为社交类型与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社交类型学生只有在亲子关系得分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不同社交类型学生在总体自尊、一般自我、同伴关系、学业成就得分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被拒绝型学生在亲子关系得分上,与受欢迎型、矛盾型学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被忽视型、一般型学生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4  不同社交类型中学生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的多元方差分析(略)

  3  讨论
     
  3.1  中学生自尊发展的年级、性别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总体自尊、一般自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就发展趋势比较平缓。可见中学生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就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自尊,而总体自尊、一般自我依然处在发展变化中。对3个年级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差异检验显示,初一与初二年级学生、初二与高二年级学生总体自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初一与高二年级学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初二年级可能是自尊发展的转折点。这一结果与张文新[4]、刘春梅[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他们的研究认为初二年级学生的自尊较初一年级学生相比明显下降。本研究还显示,除学业成就的发展趋势呈U状外,其他的变化都呈倒U状。初二年级学生自尊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知识能力的增长,自我察觉、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对自我形态的关注大量增加,从而引起自我评价更加客观;而高二年级学生自尊的下降可能来源于临近高考的学习压力。

  男、女学生在总体自尊得分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国内外有关研究者运用相同测量工具所得结论一致。总体自尊研究中无性别差异,有人认为可能是男女两性整个自尊的因素结构是相似的,但女性在一些因素的得分高于男性,而男生在另一些因素上的得分高于女性[5]。

  3.2  中学生自尊与社交类型的关系 

 不同社交类型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反映。本研究发现,不同社交类型学生自尊得分除亲子关系外,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受欢迎型学生并不是自尊水平最高的,表明在人际交往中,高自尊并不能代表什么,反而是乐于助人、考虑他人、友好、善于忍耐的同学更受欢迎[6]。通过均值多重比较得出,被拒绝型学生的亲子关系显著有别于其他社交类型学生。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说明中学生仍然极大地受父母的影响[7];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的抚养技巧影响子女的同伴关系,如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的骄宠造成了子女性格的孤僻、不合群、合作性差、践踏群体规则等不受欢迎的行为[8],也有可能是由于父母的人格特点,如有的母亲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别人交往,在这种母亲抚养下的子女也容易形成不善与人交往的行为特征,从而被同伴评为不受欢迎型。自尊与社交类型划分指标,社会影响和社会喜好,二者相关无显著性。这一分析结果更加说明了自尊只是影响不同社交类型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STANLEY C.Coopersmith SelfEsteem Inventory//Technical Manual. New York:American consulting psychology press,1970.

  [2]张丽华.论自尊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2):48-52.

  [3]COIE JD,DODGE KA,COPPOTELLI H.Dimens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a crossage perspective.Devel Psych,1982,18:557-570.

  [4]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7,20(6):504-508.

  [5]刘春梅.初中生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4):60-63.
 
  [6]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7]赵荣霞,王海明,阎克乐.中学生应付方式、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6):696-697.

  [8]王振宏,郭得俊,方平.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心理科学,2004,27(3):602-605.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作者: 蒋欢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