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12期

生活事件对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对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状况的影响,为开展震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对震区41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PTSD症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生活事件与PTSD症状反应总分有显著相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对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状况的影响,为开展震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对震区41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PTSD症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生活事件与PTSD症状反应总分有显著相关;生活事件对PTSD总分及各维度的影响显著,解释了PTSD总分变异的16%,再体验变异的12%,逃避及麻木变异的11%,过度警觉变异的14%。结论 生活事件会影响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反应。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自然灾害;应激,心理学;学生

  Effect of Life Stress Events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Respons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ZHAO Shouliang, ZHANG Bao, ZHAO Yuf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eearthquake stress life events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fter earthquake. Methods  By using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Selfrating Scale, 41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earthquake zone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symptoms of PTSD had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girls scored higher than boys. Preearthquake life events obviously correlated to PTSD symptoms. PTSD total score of life events and the impact of significant demensions explained the PTSD scores 16% of the variation, 12% of the variation of reexperience, and to avoidance variation of 11%, 14% of the variation on hyper arousal.Conclusion  Life events have effects on the symptom of PTSD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Life change events; Natural disasters; Stress, psychological; Students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是个体在经历或目睹了极度的、不可抵抗的创伤性事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紊乱,从而感到强烈的害怕、无助或者恐惧。它主要导致该个体持续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经历,逃避回忆及反应麻木,警觉性增高[1]。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是地震后一种常见的心理应激障碍。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2],也就是平时的精神刺激。中学生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各种生活事件很容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应激生活事件不仅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负性自动思维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状况[3-4]。本研究考察生活事件对中学生震后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5·12汶川地震后3个月,选取震区绵竹2所中学的学生,发放问卷413份,最后得到有效样本394名,其中男生165名,女生229名;初二年级学生112名,初三年级学生97名,高二年级学生95名,高三年级学生90名;平均年龄15.7岁。

  1.2 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和PTSD自评量表进行测试。ASLEC包括27个条目,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6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应激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1。PTSD量表由17个项目组成,包括再体验、逃避麻木、过度警觉3个分量表。采用5点记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得分越高应激障碍状态越严重。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5。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在经学校和被试本人同意后获得,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生活事件和PTSD各量表得分的性别及年级差异 

  表1显示,PTSD总分、再体验、过度警觉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生活事件各维度上,女生的学习压力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受惩罚和其他2个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表1  震区中学生PTSD和生活事件各量表得分性别比较(略)注:*P<0.05,**P<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PTSD症状及生活事件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PTSD总分、再体验和学习压力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生活事件总分、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维度上初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2.2  生活事件与PTSD的相关分析 

  将中学生的生活事件、PTSD症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活事件的总分以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共6个维度与PTSD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表2  震区中学生生活事件和PTSD各维度的相关系数(略)注:**P<0.01。

  2.3  生活事件对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生活事件对PTSD症状的影响,生活事件对PTSD总分及指标的影响显著,解释了PTSD总分变异的16%,再体验变异的12%,逃避及麻木变异的11%,过度警觉变异的14%。见表3。表3  震区中学生PTSD各量表与生活事件量表的回归分析(略)注:**P<0.01。

    为进一步考察生活事件各个维度对PTSD症状的预测情况,分别以PTSD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对控制变量(性别、年级)、解释变量(生活事件的各维度)进行了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对心理应激状况的再体验、逃避及麻木、过度警觉都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而受惩罚和其他2个方面则很好地预测了逃避及麻木这一维度。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心理应激反应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易感性高于男生有关。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感性、敏感,在面对同等暴露程度时体验到的强度要高于男生。性别的差异可能导致了安全感、应对方式、认知方式等不同,进而造成PTSD症状上的差异。这表明虽然都经历了地震的创伤,但男、女之间的心理应激状况是不同的,教育部门应给予不同的关注。年级差异分析表明,高三学生PTSD症状最明显,其原因可能与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有关。
   
  生活事件对PTSD症状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生活事件对PTSD总分及指标的影响显著,其中学习压力对中学生PTSD的各个维度都有显著影响,受惩罚和其他对PTSD的逃避及麻木影响显著。说明中学生最主要的应激源来自学习方面,而对学生过多的惩罚可能导致逃避和麻木等负性情感反应。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可以理解为小应激,小应激可以表达出繁重压力,或是让人非常压抑。小应激虽然没有应激的灾难性类型那样强烈,却频繁而持久。己有研究表明,小应激与疾病的关系大于生活的变迁与疾病的关系[6]。鉴于小应激的普遍存在及其对心理的重要影响,应引起教育领域对学生生活事件的关注。
   
  (致谢:何雯,赵雪峰等对本调查的数据搜集予以帮助,南轩中学、城南中学的师生对本调查予以配合与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4th Edition(DSM-Ⅳ). Washington DC, 1994:424-429.

  [2]周末,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27-329.

  [3]余欣欣,郑雪.离异家庭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7(9):69-74.

  [4]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 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96-9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10.

  [6]PHILLIP LR,著.石林,古丽娜,译.压力与健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