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12期

文化取向与自尊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文化取向、自尊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为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自尊量表对73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的文化取向以垂直个人主义取向为主。低年龄组中学生垂直个人主义得分显著高于高年龄组中学生(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文化取向、自尊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为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自尊量表对73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文化取向以垂直个人主义取向为主;低年龄组中学生垂直个人主义得分显著高于高年龄组中学生(P<0.01),而躯体症状得分显著低于高年龄组中学生(P<0.01);中学生水平集体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文化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尊与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P<0.01);自尊和水平个人主义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水平集体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对抑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结论 中学生的文化取向及自尊与抑郁密切相关。

【关键词】  文化适应;抑郁;自我概念;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Effect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Selfesteem on Depress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NG Yu.

  Science Technology Teachers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41012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selfesteem on their depress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ente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Scale and Selfesteem Scale were completed by 73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ajor cultural orientation was vertical individualism. Younge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ored higher in vertical individualism and lower in somatic symptoms than elder middle school students(P<0.01). The horizontal collectivism and vertical collectivism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epression(P<0.01). The selfesteem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depression(P<0.01). Selfesteem and horizontal individualism can negatively predicted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pression, while horizontal collectivism and vertical collectivism can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pression. Conclusion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correlated closely. The educato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emotion demand in cultivating their collectivism, so as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Acculturation; Depression; Selfconcept;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tudents

    西方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自我可以独立于环境,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以及个体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微小的。然而,他们却认识到要理解抑郁,就无法回避社会及环境因素对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情感以及心理功能的影响。抑郁情绪的表达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随着国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个体的文化取向日益多元化,个体不同的文化取向及自尊水平都对个体的抑郁产生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文化取向、自尊及抑郁之间的关系,为教育管理者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参加测试的中学生均来自长沙市某中学,为初一至高二的学生,共733名。其中男生348名,女生385名;初一学生148名,初二学生156名,初三学生128名,高一学生152名,高二学生149名。平均年龄为(14.39±1.68)岁;各年级学生性别匹配,男、女生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工具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CES-D)[1],该量表由Radloff于1977年编制,共有20个条目,分为4个分量表: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症状和人际关系[2]。评分为4级评分(1~4),答案包括“没有或很少有(少于1 d)”、“有时或小部分时间(1~2 d)”、“时常或一半的时间(3~4  d)”、“绝大多数或全部时间(5~7 d)”。其中积极情绪条目均反向计分。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Scale, ICS),该量表由Singelis 等于1995 年编制[3],共32个条目,包含4种文化取向:水平的个人主义、垂直的个人主义、水平的集体主义、垂直的集体主义[4]。本研究采用9级评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反对”,分别记为1~9分。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SES),该量表于1965年由Rosenberg编制[1],共10个条目,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量表采用4级评分,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记为1~4分。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文化取向、自尊与抑郁症状的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低年龄组中学生的垂直个人主义得分显著高于高年龄组(P<0.01),而躯体症状得分则显著低于高年龄组(P<0.01)。表1  不同年龄中学生文化取向与抑郁症状分量表得分比较(略)

  2.2  中学生文化取向和自尊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从表2可见,中学生的文化取向、自尊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各抑郁症状与水平集体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呈显著正相关(P<0.01),躯体症状与垂直个人主义呈显著负相关(P<0.01);自尊与各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2  中学生文化取向和自尊与抑郁症状的相关系数(略)注:**P<0.01。

  2.3  文化取向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效应 

  以文化取向的水平个人主义、垂直个人主义、水平集体主义、垂直集体主义和自尊为自变量,分别以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症状和人际关系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抑郁情绪、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预测方程的均是自尊、水平个人主义和水平集体主义3个变量,分别能够预测抑郁情绪变异的25.4%,积极情绪的35.3%,人际关系的20.2%,其中自尊和水平个人主义是抑郁情绪、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的保护因素;水平集体主义是抑郁情绪、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危险因素。进入躯体症状预测方程的是自尊、水平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能够预测躯体症状的25.0%,其中自尊和水平个人主义是躯体症状的保护因素,垂直集体主义是躯体症状的危险因素。见表3。表3  中学生文化取向对抑郁症状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略)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2个年龄组中学生的文化取向都是以垂直个人主义为主,其次是垂直集体主义以及水平个人主义,最后是水平集体主义。中国传统的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本研究结果中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明显,说明我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冲击。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具开放化、多元化的特点,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平等及个人利益,这使得这一代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个人主义倾向。同时由于他们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暂时还不能离开父母与师长的教导,因此还有着服从权威的特点。研究结果还显示,低年龄组中学生的垂直个人主义取向显著高于高年龄组中学生,说明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减少,这也能够部分解释本研究结果与李祚山[5]关于大学生文化取向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现象。
   
  不同年龄组中学生抑郁症状比较的结果发现,高年龄组中学生的躯体症状得分显著高于低年龄组中学生,这一现象与他们的个人主义文化取向的弱化相关。中学生将个体的抑郁情绪以躯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说明他们在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时候更多地采取一种相对较为隐蔽的方式,体现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在增加。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中学生的抑郁与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集体主义文化的倾向越高,抑郁症状也越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自尊以外,水平个人主义、水平集体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也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主要预测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中学生抑郁的发生,这一结果已在许多研究[6-7]中得到证实。水平个人主义对中学生抑郁症状有负向预测作用,水平集体主义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个人主义文化取向明显的中学生抑郁症状较少,而集体主义文化取向越明显的中学生抑郁症状越多。这一结果与李祚山[8]对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中垂直个人主义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的结果类似。Markus等[9]的研究也指出,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的日本人比个体主义文化取向的美国人报告了更多的消极情感。这也提示教育者在培养中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应该多关注中学生个人内心的情感需要,不能用集体的利益、他人的需要简单地替代个人的利益、自身的需要,让中学生在关爱自己、关注个人情感的前提下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0-202,251-252.
  
  [2]凌宇,魏勇,蚁金瑶,等.CES-D在高中生中的因素结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65-267.

  [3]SINGELIS T, TRIANDIS HC, BHAWUK DS, et al.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A theoretical and measurement refinement. Cross Cutl Res, 1995,29:240-275.

  [4]黄任知,肖晶,姚树桥,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潜结构在大学生中的验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393-394.

  [5]李祚山.大学生文化取向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91-294.

  [6]王纯,张宁.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29-631.

  [7]薛松,李永鑫.大学新生的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12-616.

  [8]李祚山.大学生文化取向、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科学,2006,29(2):423-426.

  [9]MARKUS H,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 Rev, 1991,98(2):224-253.


作者单位:1 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长沙 410128;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中心。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