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8A期

唐山地区医务人员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WHO将该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现已明确该病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有明显的聚集性,以患者感染医务人员为主。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热伴有畏寒,随之干咳,部分患者很快进展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伴有放射学上的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

点击显示 收起

   2002年11月广东河源发现第一例原因不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随后在中国其他省市及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继出现了这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将该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现已明确该病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近距离密切接触者发病危险性高,呈医院聚集现象,主要表现为局部聚集和散发。聚集表现为一次性暴露和互相感染连续暴露的形式。医院感染有明显的聚集性,以患者感染医务人员为主。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热伴有畏寒,随之干咳,部分患者很快进展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伴有放射学上的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网格状改变。
   
  现将12例在流行病学上相关联的医务人员SARS患者的临床、放射学和实验室的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3年4月21日~5月18日,我院收治患SARS医务人员11名。发病前均在临床一线工作,所有患者均达到了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的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经市专家鉴定,在流行病学上都是密切相关性,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7岁,最大51岁。平均36岁。

  1.2 SARS临床诊断标准
   
  1.2.1 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的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发病前2周曾密切接触过同类患者或者有明显感染他人的证据;发热伴有咳嗽、气促;SARS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网格状改变;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
   
  SARS病例符合下列标准的其中1条可以诊断为SARS的重症病例:(1)多叶病变或X线胸片48h内病灶进展>50%;(2)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3)低氧血症,吸氧3~5L/min,SaO 2 <93%。
   
  1.2.2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血常规、血气分析及生化检查,每周给予复查。入院后3~5天复查胸片1次。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全部患者均有明确流行病史。2003 年3月27日从市中医院转入我院一重症肝损害患者A,女性,37岁。在中医院住院期间曾于同病室患“重症病毒性肺炎”后转入北京佑安医院确诊断为SARS患者B接触24h。A患者在我院住院第13天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8.5℃,胸片、血象均正常,经对症治疗3天后体温正常,最后确诊为甲状腺机能减退转入市工人医院内分泌科。随后该病室及相关科室9名医务人员先后发病,另2名医务人员患者为其他医院发热门诊护士2名,放射科医生1名。

  2.2 临床资料分析 12例医务人员SARS患者中:医生8名、护士4名。SARS普通型11例,重型1例,给予人工通气无创正压给氧1例。主要临床表现:发热12例(100%),气促干咳10例(83%),乏力9例(75%),胸痛7例(58%),腹泻3例(25%)。

  2.3 实验室检查
   
  2.3.1 血常规 白细胞>10×10 9 /L者1例(8%),白细胞4.0×10 9 /L者10例(83%),淋巴细胞低于1.5×10 9 /L者3例(25%)。
   
  2.3.2 生化系列 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酸均正常。
   
  2.3.3 血气分析 血氧饱和度<93%1例(8.3%)。
   
  2.3.4 血清学检查 经省防疫站对12例医务人员SARS冠状病毒抗体检测,5例SARS抗体阳性。
   
  2.4 放射学检查 12例医务人员SARS患者影像学发现有局灶间质性渗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间质网格状改变、磨玻璃状阴影,其中双侧肺病变的5例、单侧病变6例。在病情发展过程中,有3例肺部阴影迅速扩大,在2天内由单 侧叶发展为双侧、多叶。其中重型1例胸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大片磨玻璃状阴影。

  3 治疗与转归
   
  12例患者都接受过广谱抗生素治疗(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β-内酰氨类等),部分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胸腺肽,严重病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最大剂量160mg/d,普通病例均用氟美松5mg/d,用5~7天逐日减量,重型患者及时给予无创通气。
   
  12例患者全部治愈,追踪6个月复查胸片均无异常,无一例肺纤维化,白细胞正常,均恢复正常工作。
   
  4 讨论

  本组12例患SARS的医务人员与密切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SARS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新型急性传染病。目前我国已将该病视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SARS流行初期,由于对此病的流行和传染性认识不足,当住院病人治疗肝病时出现发热,仅看作普通“感冒”。在诊断、治疗、防护措施和疫情处理等方面,医护人员在简单的防护情况或没有防护情况下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等是造成医护人员群体感染的主要因素。
   
  医护人员感染SARS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SARS患者的肺部炎症病变与症状及体征不一致。多数患者肺部体征不明显,但在病程中部分患者胸片阴影明显加重,出现气促、缺氧及呼吸困难。12例医务人员SARS患者胸片均有肺部炎症表现,其中双侧5例(41.7%),单侧7例(58.3%)。
   
  从12例医务人员SARS的临床经过来看。在暴露给传染源患者后,大多数SARS患者2~4天出现症状,潜伏期最短2天、最长13天、平均7天。我们观察处于潜伏期传染性较弱。12例感染的医务人员发病时均有与家属接触史,仅1名家属受感染,未发现继发感染扩散。对12例患者经半年追踪,血常规全部恢复正常,胸片炎症完全吸收,无肺纤维化。均参加正常临床工作。
   
  根据本组病例转归分析,SARS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尚无慢性化报告,应该说,SARS并没有超出传统病毒性传染病的发展规律。
   
  本组12例SARS患者,入院后均验生化系列、ALT、AST均正常,这与其他杂志报道不相符,经省防疫站SARS血清血鉴定,仅5例阳性。(具体方法不详)
   
  目前尽管在SARS病原学发现和检测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目前尚不能推广普及。对于这种新型传染病积累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对诊断策略的制订、病后免疫的确定均无法进行。
   
  (收稿日期:2003-12-10)

  (编辑李 木)

  作者单位:063020河北省唐山市传染病医院 

作者: 刘富青 赵英 李睿 张海涛 魏子安 郭宝庆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