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8B期

干扰素在儿科临床应用情况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目前儿科临床抗病毒检查及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供安全可靠的抗病毒方法,提高儿童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进行儿科临床用药调研分析,同时进行干扰素临床使用观察。将3个月~12岁之间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干扰素肌注,对照组给予病毒唑加入葡萄糖静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目前儿科临床抗病毒检查及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供安全可靠的抗病毒方法,提高儿童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进行儿科临床用药调研分析,同时进行干扰素临床使用观察。将3个月~12岁之间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干扰素肌注,对照组给予病毒唑加入葡萄糖静滴。两组均不用抗生素。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7.14%,对照组有效率为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 运用干扰素治疗儿童上感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The study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in Pediatrics  

  Guo Yufeng

    The Hospital of Xiaolan,Zhongshan,Guangdong528415.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current chinical conditions about anti-virus detection and medicine apˉplication in pediatrics,find out the problems,put up with the law and provide safe and reliable methods to resist virus.Methods made an analysis of medical application conditions in pediatrics and an observation of Interferon’s clinical application at the same time.Divided all the Children(age from3months to12years old)into two groups randomly: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pplied with Interfero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applied with Ribavirin plus glucose intravenous injection.Noto:no antibiotic was applied.Reˉsults Effectiveness rate is97.14%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60%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here exists a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Key words child virus Interferon infection of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多家医院已经开始将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上感、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腹泻等等,临床上还未发现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但仍需总结经验。下面介绍一下应用α-干扰素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研究 [1]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将2004年2~3月间门诊治疗的65例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35例和病毒唑对照组30例。65例患儿中,男36例,女29例;患儿年龄:治疗组(2.52±2.01)岁,对照组(2.39±2.36)岁;所有入选患儿入院前病程均控制在3天以内;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流涕、咳嗽、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等症状。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年龄在3个月~12岁之间;(2)急性起病病程<3d,体温≥38℃,并伴有咳嗽、流涕、鼻塞、喷嚏、声音嘶哑等症状,年长儿还可诉有头痛、咽痛及全身酸痛;(3)体格检查仅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4)周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内;(5)病程中未使用过抗病毒治疗。

    1.3 治疗方法 按常规应用止咳、退热疗法,不应用抗生素,嘱患儿多饮水。治疗组:按患儿年龄差异给予不同剂量的干扰素(商品名运德素,由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提供):4个月~2岁患儿给予肌注运德素6μg·次 -1  ·d -1  ,2~5岁患儿给予10μg·次 -1  ·d -1  ,5~12岁给予20μg·次 -1  ·d -1  ,疗程均3天。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15mg·kg -1  ·d -1  ,加入葡萄糖静滴,每日1次,连用3天。

    1.4 疗效评价 本试验中观察指标为发热天数、咳嗽时间、扁桃体肿大分度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疗效判定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显效:用药12~48h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流涕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有效:体温48~72h内恢复正常,咳嗽、流涕等临床症状好转;无效:体温在72h内仍未恢复正常,咳嗽、流涕等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治疗组显效率77.14%,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97.14%;对照组显效率23.33%,总有效率60%。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值均<0.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当中未见毒副作用。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是鼻、鼻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以上由病毒引起。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

    本研究资料显示,治疗组经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和对照组相比,患儿在平均退热时间和充血消退时间均有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干扰素治疗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副作用,故我们认为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儿童上感,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3.1 儿科抗病毒治疗现状分析 病毒可以引起很多儿科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我国小儿的健康和生命 [9]  。虽然计划免疫的实施,已经大大降低了多种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率,1980年全球已消灭天花,我国已于2001年10月宣布未再有野毒株灰髓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发生;多年来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普及和深入,对我国小儿危险较大、病死率较高和病毒性疾病如麻疹、日本脑炎等较前已有明显降低,其他经常流行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风疹、水痘、腮腺炎等发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近年来又不断发现新的病毒,以及由于人群抗体水平下降,许多得到控制的病毒性疾病重新流行,病毒性疾病仍对我国小儿造成严重威胁 [2,3]  。

    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情况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是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最高,其次为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在对我国以往30年儿科疾病谱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呼吸系统疾病一直高居发病率榜首。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是病毒,抗病毒治疗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5]  。然而就目前临床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在其临床工作中,忽略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盲目大量滥用抗生素。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有资料显示如下:上呼吸道感染病原90%为病毒,但对1994年某儿童医院调查,门诊处方98.5% 使用抗生素,而单独或合并使用抗病毒疗法的不足1/3。1995年,随机调查某医院200例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99%,其中没有明确指征或根本不是适应证的占52.6%。1997年,笔者又调查同一医院诊断产病毒感染的147例患者,61.4%未使用抗病毒疗法,而99.1%使用过1~3种抗生素。不少人首诊前就已使用过1至多种抗生素。

    毛细支气管炎是我国城乡常见的婴幼儿疾病,其病原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986年在山西运城肆虐流行,某医院收治36例患儿,100%使用抗生素,而42%未使用抗病毒疗法 [8,10,11]  。

    因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儿科抗病毒 工作的力度,提高儿科临床治疗效果。

    3.1.1 重视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局部的和全身的疾病。常见的有感冒、流感、咽炎、喉炎(包括哮喘)以及气管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肺部、副鼻窦及中耳的细菌感染可以合并病毒感染。发热及其他较严重的症状多为流感病毒引起。为区分病毒性和链球性咽炎,咽拭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儿童中。

    3.1.2 扩大临床病毒检查范围 国外资料:15岁以下症状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检出的病毒病原中,鼻病毒均占首位。我国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检测主要集中在PIV、InfV、RSV、Adeno这4种病毒。鼻病毒及其他病毒的检测开展较少。使得临床诊断中病毒感染的比例偏少 [6,7]  。3.1.3 规范小儿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病毒性疾病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其诊断必须包括两大方面:(1)有无病毒感染。对病毒感染的诊断病毒学检测:电镜检测、病毒分离、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特异性IgG检测、特异性IgM检测。(2)是否发生了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应认清小儿各种病毒性疾病的各自特点,正确采集标本和解释结果。

    3.1.4 科学使用抗病毒药物、减少使用抗生素 认识抗病毒治疗的复杂性,了解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

    3.2 适于儿童使用的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α-干扰素作为抗病毒的主要药物,其主要功用为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干扰素作为临床主力的抗病毒药物在成人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充分的经验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宗祈.抗病毒药物的进展与临床应用.医药导报,2003,22(5):291.

    2 申昆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1):6-9.

    3 金伯泉.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第二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97.

    4 邵彩虹,姚静,余琼.小儿门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调查.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6):35.

    5 蔡晓红,等.儿童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3,21(6):341.

    6 朱启.小儿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与评价.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8):456.

    7 王梅.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源学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17-118.

    8 王晓茵.1994-200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253.

    9 王慕荻.内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4.

    10 赵晓东.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1996~2001年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中国儿科杂志,2002,40(8):467.

    11 段玉清.我院30年儿科疾病谱变迁.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30-32.      

  作者单位:528415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4-28) (编辑李 阳)

作者: 郭宇峰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