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A期

胃类癌14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87%的类癌发生于消化道,发生于胃部的类癌很少见。本文对14例胃类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类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以提高胃类癌的临床诊治水平。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胃类癌14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经组织学证实),男8例,女6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9。...

点击显示 收起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87%的类癌发生于消化道,发生于胃部的类癌很少见。本文对14例胃类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类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以提高胃类癌的临床诊治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胃类癌14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经组织学证实),男8例,女6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9.1±6.1岁。

    1.2 临床表现 本组胃类癌中10例有上腹隐痛不适,6例有消瘦,3例有消化道出血,1例有吞咽困难,1例上腹部扪及包块。

    1.3 治疗方法 本组胃类癌中9例作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其中1例因肝转移做肝左外叶切除,3例做全胃切除术,2例做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2 结果

    2.1 肿瘤的特征及转移有关因素 本组胃类癌中,6例在胃体部,5例在胃窦部,3例在贲门部。14例胃类癌肿块直径均>2cm,其中2.0~4.9cm5例,5.0~7.9cm8例,≥8cm1例。肿瘤表面光滑者2例,形成溃疡者12例。浸润深度达肌层3例,浆膜层11例。转移情况,发生转移者9例,其中2例为肝转移;未发生转移者5例。本组胃类癌中,胃窦部类癌的转移率为100%,显著高于胃体类癌33.3%。表面形成溃疡者的转移率75.0%,显著高于表面光滑者0%。浸润至肌层者转移率33.3%,与浸润至浆膜层者转移率72.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肿瘤<5cm转移率40.0%,与肿瘤>5cm转移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胃类癌转移情况 略

  2.2 随访 胃类癌中无转移者5例,死亡2例,死于术后9年及13.5年的肿瘤复发,其余3例健在,生存时间1~8年。发生转移者9例,失访2例,死亡4例,死于术后1~5年的肿瘤转移,其余3例健在,生存时间为1~3年。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及诊断 消化道类癌可发生于从食管到直肠的任何部位,其中以阑尾多见,其次为小肠、直肠、结肠,而胃十二脂肠及食管较少见 [1]  ,近年报道以直肠、胃多见 [1,2]  。胃类癌早期在临床上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胃类癌很少发生类癌综合征,原因是胃组织缺乏组氨酸脱羧酶(HCD),影响5-HT等血管活性物质合成,即使出现远处转移亦较少发生类癌综合征。本组无一例发生类癌综合征。胃类癌术前胃镜下粘膜活检诊断率低,本组仅为15.4%,故术前诊断困难,因此要提高对不同类型生物学特点的认识,以大体和组织形态为基础,根据肿瘤细胞嗜银性以及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或电镜技术确定诊断,胃类癌与消化道其它器官类癌比较有其特殊性。直肠阑尾类癌肿瘤常<2cm [3,4]  ,表面光滑,局限在粘膜下层多见,转移率较低。而胃类癌肿瘤常>2cm,本组均>2cm,表面形成溃疡者占85.7%,大多浸润至浆膜层,本组占78.6%,胃类癌的转移发生率高,本组为64.3%。从胃类癌生物学特性可见,中晚期胃类癌生长速度较快,转移发生率高,恶性程度高,有别于消化道其它器官的类癌 [5]  ,与文献报道相符 [6]  。近年来报道采用生长抑素受体闪烁扫描来诊断类癌,因此癌组织中有生长抑素高亲和位点,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生长抑素同类物奥曲肽对80%~90%类癌病灶作出定位诊断,还可显示肝脏和腹腔内外转移灶。

    3.2 类癌良恶性区别 类癌从细胞形态上难以区别良恶性,临床上以是否有转移及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程度作为判断良恶性类癌的标准 [6]  ,但术前较难作出正确判断,良恶性类癌的鉴别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部位、大小、表面情况及浸润程度。胃体部类癌恶性程度较低,较少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而胃窦部类癌多为进行期癌,呈现明显的恶性特征,淋巴转移为55%~80%。本组胃类癌中,胃窦部类癌转移率明显高于胃体部类癌(P<0.05)。类癌肿瘤<2cm时很少发生转移,而肿瘤>2cm转移率明显增高。本组肿瘤均>2cm,转移率为64.3%。肿瘤>5cm与肿瘤<5cm者比较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肿瘤表面有无溃疡也可提示肿瘤有无转移,本组肿瘤表面形成溃疡者转移率75.0%,显著高于肿瘤表面光滑者。肿瘤的浸润程度对肿瘤是否转移提供重要线索,肿瘤局限在粘膜下层者很少发生转移,浸润至肌层者易发生转移,本组肿瘤浸润致肌层及浆膜层转移率分别为33.3%与72.7%,浸润至肌层与浆膜层比较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较难了解肿瘤的浸润程度,腔内超声或用带超声探头的纤维内镜可以了解肿瘤浸润程度和有无局部转移。近年来Cheng分析了直肠类癌细胞的DNA,发现良性类癌细胞中的DNA为整倍体而恶性类癌细胞中的DNA为非整倍体。胃类癌是否有此特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 治疗与预后 胃类癌的治疗取决肿瘤的类型及生物特性。肿瘤<2cm尚未侵及浆膜无转移者,可距肿瘤5cm进行局部切除。肿瘤>2cm,浆膜受侵及或有转移者,作胃类癌根治术。多发性病灶伴区域淋巴结转移者作全胃切除术,如伴有肝转移灶,可行根治性胃切除及肝叶切除。肝脏广泛转移而胃部病变可切除时作姑息性胃切除。本病属低度恶性肿瘤,无转移良性类癌,预后较好;中晚期胃类癌,恶 性程度高,但经积极治疗后其预后较腺癌好。

  参考文献

    1 Godwin JD.Carcinoid tumors.An analysis of2873casease.Cancer,1975,36:560.

    2 戴松林.消化道类癌26例报告.上海医学,1992,15(5):294.

  3 曾绍时.阑尾类癌.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90,2:86.

    4 Roggo A,Wood WE,Ottinger LW.Carcinoid tumors of the appendix.Ann surg,1993,217(4):385-390.

    5 刘福坤,郭安全.胃类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外科治疗.江苏医药,1992,18(4):187.

    6 陈道平,陈建平.消化道类癌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17(3):131.      

  作者单位:214008江苏无锡崇安人民医院内科 

  (收稿日期:2004-08-10)

  (编辑海 霞) 

作者: 秦月芬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