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B期

2型糖尿病的强化胰岛素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1921年,Banting和Best成功地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能降低糖尿病动物血糖的浸出液后,不到半年即在1例年仅14岁的男孩身上首先试用,并使他的血糖降至正常,糖尿和酮尿消失,自我感觉良好,由此开创了人类胰岛素治疗的历史[1]。此后70多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胰岛素制剂不断发展的同时,胰岛素应用技术亦不断......

点击显示 收起

  1921年,Banting和Best成功地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能降低糖尿病动物血糖的浸出液后,不到半年即在1例年仅14岁的男孩身上首先试用,并使他的血糖降至正常,糖尿和酮尿消失,自我感觉良好,由此开创了人类胰岛素治疗的历史 [1] 。此后70多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胰岛素制剂不断发展的同时,胰岛素应用技术亦不断完善。现就2型糖尿病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如下。
   
  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涉及三方面的异常,即肝糖输出过多,胰岛素分泌减少和外周胰岛素抵抗,其肝糖的基础生成率是空腹血糖的主要决定因素。2型糖尿病还和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其他代谢异常,如肥胖、高血压病和血脂紊乱有关,这些因素更加速了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在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时,要减少低血糖发生,减少体重增加和保持合理的生活质量。胰岛素抑制空腹血糖比餐后血糖敏感,后者决定于外周糖利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减少为主要异常,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因此,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口服降糖药不太敏感,但控制高血糖所需胰岛素剂量较肥胖患者少。
   
  2型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预防高血糖所致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胰岛素治疗和其他降糖治疗,如饮食控制、锻炼和口服降糖药一样,通过降低甘油三酯的底物,自由脂肪酸和血糖而改善2型糖尿病的异常脂血症。胰岛素治疗虽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但患者的脂蛋白成分显示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血糖得以控制,另一方面,胰岛素激活了脂蛋白酯酶,所以,强化胰岛素治疗还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减少脂蛋白糖基化和氧化,这些对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有良好效果。另外,2型糖尿病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望降低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高血糖降低,使许多急性症状,如烦渴、多尿、睡眠不好、伤口不易愈合和一般健康不良,均可得到改善。

  1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指征
    
  近年来,对于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倾向于积极使用胰岛素,但对用药指征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国外学者认为,经口服药、饮食控制及体力锻炼,空腹血糖>7.8mmol/L或HbA1c>8%时,应使用胰岛素 [2] 。国内学者亦提出更具体的相似看法,通过饮食控制、锻炼和足量的口服药,如优降糖15mg/d或(及)二甲双胍仍不能将空腹血糖降到7.8mmol/L,就有用胰岛素指征;不管任何时候当白天的血糖>25.0mmol/L(450mg/dl)或空腹血糖>16.7mmol/L(300mg/dl),有症状,有或无急性并发症,均应使用胰岛素;空腹血糖>16.7mmol/L或糖耐量2h血糖>27.8mmol/L一般需用或加用胰岛素,空腹血糖<11.1mmol/L(180mg/dl)或糖耐量2h血糖<16.7mmol/L,一般不用胰岛素,两者之间可结合临床用药 [3,4] 。
   
  在考虑人为高胰岛素血症利弊时,更侧重于“血糖控制达标”。DCCT与UKPDS的研究更看重血糖持续的“达标”,在防止或延缓并发症方面所带来的巨大价值UKPDS明确重申,为减少并发症,血糖需长期严格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这一点和DCCT观点一致。UKPDS的控制标准是<6mmol/L,有严重并发症、年高者及低血糖危险等特殊情况者可作为例外。那么具体指征是什么呢?下面几项可供参考,为控制代谢紊乱需使用胰岛素:这其中的含义是胰岛素的使用不是终生的,或未必是终生的,可能只是在一个阶段使用。
   
  1.1 2型糖尿病并急性代谢紊乱 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乳酸酸中毒等,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

  1.2 2型糖尿病并急性应激状态 如并发急性严重感染、肺结核、大手术、外伤等,在应激阶段需使用胰岛素。
   
  1.3 2型糖尿病并慢性严重并发症 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超过Ⅲ期时,应改用胰岛素治疗,此时胰岛素的使用,很可能是相当长乃至终生。
   
  1.4 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 只要是需用药物治疗,就一定使用胰岛素,而不使用口服降糖药。当然也可以什么药也不用。
   
  1.5 口服降糖药治疗不达标 主要是指磺脲药继发性失效:足量(一般指6片/d),优降糖15mg,达美康320mg,糖适平180mg,美吡达30mg等;足够时间,一般指3个月,不少于1个月;未良好控制指FBG>11.1mmol/L,PPG>13.9mmol/L,24h尿糖>20g。此时可改用或长期地使用胰岛素。
   
  1.6 高血糖中毒 即高血糖失效症,继发性B细胞功能失调,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进一步转化成胰岛素所需时间约3h,在高血糖时高糖可抑制蛋白分解酶的活性,造成转化缓慢,以致胰岛素原增多,而胰岛素不足。此时使用胰岛素不仅是替代,更重要的是血糖下降,解除对蛋白分解酶的抑制,使胰岛素原迅速转化成胰岛素,胰岛素使用可逐步减量到停用。一般在FPG>13.1mmol/L时,即可使用胰岛素治疗。
   
  1.7 2型糖尿病并严重肝脏病变时 可减少口服降糖药对肝脏的影响,又可在治疗糖尿病时,有利于实施保肝疗法。

  1.8 为生存需用胰岛素 这将决定患者终身需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细胞功能衰竭期:此刻B细胞已基本丧失了分泌功能,按照ADA的分型概念糖尿病分为3个过程,此时已到了第3个过程,应该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阶段(IDDM)。故原则上需终生使用胰岛素。原发性B细胞功能失调:由于先天性酶的缺陷,造成胰岛素原(活性只是胰岛素的1/25)不能分解成胰岛素,目前的免疫方法还不能独立把二者分开,临床上测定值虽然还是高胰岛素血症,实际上是高前胰岛素血症、胰岛素缺乏症。对此我们称为原发性B细胞功能失调。将来独立测定胰岛素原、胰岛素,此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5~9] 。

  2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需要胰岛素治疗,但体内大多还保留一定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功能,故可采用与1型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并较少发生大幅度的血糖波动和低血糖反应。
   
  2.1 联合治疗方案 一般选择一种磺脲类药物与胰岛素合用,亦可选双胍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与胰岛素联用,但较少选上述三种药物联合并与胰岛素合用。睡前注射胰岛素加日间口服磺脲类药(BIDS)方案是较成功的联合治疗方案。夜晚睡前胰岛素可减少夜间糖原的异生活动,减少肝糖输出,控制次晨空腹血糖,并提高白天磺脲类的疗效。白天磺脲类药能增强进食诱导的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有效控制日间餐后血糖。所用胰岛素通常选中效,初剂量8~10U,渐加量直至早晨空腹血糖获得满意控制。选择BIDS方案前提是体内必须有一定数目的健全B细胞。如本方案失败,应单用胰岛素治疗 [10] 。
   
  2.2 单剂注射方案 尽管多数2型患者用磺脲类治疗亦有效,但用胰岛素更有助于脂类代谢的良好控制。由于2型患者有一定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故对每天1次胰岛素治疗的反应不象1型患者那样“脆”,大约40%患者用本方案可获得较好控制。方法是每天早餐前一次性注射NPH,或中效混合制剂,以控制早餐后或中餐前高血糖。如早晨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或夜晚睡前血糖过高,可在睡前注射中效制剂,亦可晚餐前增加一次注射,即采用分剂方案。单剂胰岛素方案常用于2型刚开始胰岛素治疗以及年长患者。主要的优点是简单方便,缺点是许多患者用本方案控制不佳 [11~15] 。
   
  2.3 分剂混合方案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常采用分剂混合方案。即用中效与短效制剂混合于早晚餐前皮下注射,亦可直接用中短效预混制剂,其中短效占总量的30%或50%,中效占总量的70%或50%。通常平分总剂量于早晚餐前注射,但有时早餐前需要量超过晚餐前。确切的混合与早晚用量比例需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本方案的优点是:(1)绝大多数患者用本方案可获良好控制,而严重低血糖反应少见;(2)本方案在1型患者中应用时常见的夜间低血糖和空腹高血糖在2型患者大都可避免;(3)可直接用预混胰岛素,使用方便。缺点是:(1)比单剂注射方案增加1次注射次数:(2)肥胖或体重增加发生率高于BIDS方案 [16] 。
   
  2.4 多剂注射方案(改进的) 在2型患者通常无需采用,除非病程长、胰岛功能差、用分剂混合方案控制不佳,或合并妊娠需严格控制血糖时选用。可取总量的40%给Ultra- lente,分早晚餐前2次或1次性注射,另外60%用RI,近似的分配比例为早餐前25%,中餐前15%,晚餐前20%。本方案优点是:(1)在2型患者做胰岛素强化治疗时,若用分剂混合方案未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均可用此方案获得严格控制;(2)对脂代谢控制的有益影响,可能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缺点是:(1)每天需注射3次或更多次数的胰岛素,许多患者不愿意接受;(2)易致外周高胰岛素血症,使体重增加;(3)低血糖反应较多见 [17] 。
   
  2.5 强化胰岛素治疗 1993年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结果发表,证实加强胰岛素治疗,使血糖严格控制可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 [5] ,自其结果发表后,强化治疗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迅速增多。DCCT强化治疗目标是用外源性胰岛素使全天血糖维持于接近正常水平,即空腹血糖3.9~6.7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24h尿糖<5.0g,HbA1c在正常上限以内(<6.05%)。但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更复杂,除与血糖有关外,还与遗传易感性、血压、血脂、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凝血及血液流变学改变、自由基损害、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18,19] 。尽管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提示,2型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可能会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减少幅度不如DCCT的结果显著。故2型糖尿病是否选择严格血糖控制治疗(强化治疗),应根据对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的轻重、是否肥胖、受教育程度等情况综合分析后全盘考虑后确定,不可过分强调严格的血糖控制,以避免频发的低血糖症可能给患者带来的更大损害 [18~20] 。如需强化胰岛素治疗,在2型糖尿病可供选择的方案为分剂混合方案、改进的多剂注射方案、CSII或植入型胰岛素泵治疗。

  2.6 胰岛素泵治疗 胰岛素泵包括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泵(CSII)和腹腔内植入型胰岛素输入泵。胰岛素泵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种较新手段。2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输注泵能达到稳定地严格控制血糖,但输注泵用于2型糖尿病的经验尚不多。Garvey等和Glaser等分别报道了用CSII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而腹腔内植入型胰岛素输注泵,采用了与正常胰岛素转运途径相似的给药方式,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且比皮下释放胰岛素吸收更快,比等量的皮下胰岛素引起的外周胰岛素水平更低 [21] 。最近,美国Veterans事务合作研究中心总结了一项为期1年的随机试验,初步结果显示,腹腔内植入型泵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接近正常,但植入型组血糖漂移改进更大,低血糖反应更少,且体重未增加。可见,腹腔内植入型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强化胰岛素治疗也存在缺点,如高胰岛素血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明,高胰岛素血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肥胖者,胰岛素用量偏大,容易发生高胰岛素血症。对这种患者应较严格掌握,最好和二甲双胍或/和拜糖平联用,尽量减少胰岛素用量。同时强调饮食控制和适当锻炼。胰岛素治疗还可引起体重增加,且与胰岛素用量呈正相关,防止或减少体重增加的方法同控制高胰岛素血症一致。另外,强化胰岛素治疗还常带来轻微或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但是,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没有严重低血糖发生,只有少数轻微低血糖发生 [22] 。
   
  总之,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的目的和1型糖尿病相同,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化,且无过胖和低血糖发生,对生活质量无不利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用最大剂量磺脲类药物失败时,联合疗法可能有效,一旦联合疗法无效,倾向于分次混合胰岛素治疗,即早餐前和晚餐前各注射1次中效普通胰岛素。胰岛素的剂量因人而异,并根据血糖仪测定结果调整。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应强调限制体重的增加 [23] ,使强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更安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Bliss M.The history of insulin.Diabetes Care,1993,16(Suppl.3):42.

  2 Watkins P.J,Drury P.L,Howell SL.Diabetes and Its Management.5th  Edition.Oxford:Black well Science,1996,38:1083.

    3 刘国良.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指征.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2):87.

    4 王坚.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临床应用.临床荟萃,1999,14(11):494.

    5 Alberti.KGMM,De Fronzo.RA,Keen.H,et al.International Text book of Diabetes Mellitus.Chichester:John Wiley&Sons,1992,831-834.

 6 Bardin CW.Current Therapy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6th Edition.StLouis:Mosby,1997,413-438.

    7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ial Research Group.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 Engl J Med,1993,329:9776.

    8 Small M,Macr Rury S,Boal A,et al.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twice daily subcutaneous insulin administration and amultiple injection regi-men i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Res,1988,8:857.

    9 Tunbridge FKE,Owens A,Home OD,et al.Double blind crossover trail of isophane(NPH)and Lente based insulin regimens.Diabetes Care,1989,12:1158.

    10 Francis AJ,Hanning I,Alberti KGMM.Human ultralente:a comparison with porcinelente insulin asa twice daily insulin i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patients with fasting hyperglycaemia.Diabetes Res,1986,3:2639.

    11 Davis RR,McEwan J,Moreland TA.Improvement in morning hypergly-caemia with basal human ultratard and prandial human Act rapid in-sulin;acomparison of multiple injection regimens.Diabet Med,1988,5:671-710.

    12 Chantelau E,Spraul M,Muhlhauser I,et al.Long term safety,efficacy and side-effects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 fusion treat-ment for type1(insulin-dependent)diabetes mellitus:aonecentre ex-perience.Diabetologia,1989,32(7):421-426.

    13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Implementa-tion of treatment protocols in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iabetes Care,1995,13(4):427-433.

    14 Udelsman R,Chen H,Loman K,et al.Implanted programmable insulin pumps:One hundred fifty three patient years of surgical experience.Surgery,1997,122(6):1005-1011.

    15 Schnell O,Eisfelder B,Standl E,et al.High dose intravenous insulin in fusion versus intensive in sulin treatment in newly diagnosed IDDM.Diabetes,1997,46:1607-1615.

    16 Koivisto VA.Insulin therapy in type diabetes.Diabetes Care,1993,16(Suppl.3):29-39.

    17 Romano G,Patti L,Innelli F,et al.Insulin and sulfonylurea the rapy in NIDD M patients.Diabetes,1997,46(10):1601-1606.

    18 Wei M,Mitchell BD,Haffner SM,et al.Effects of cigarette smoking,diabetes,high cholesterol and hypertension on all 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Mexican Americans.Am J Epidemi-ol,1996,144(11):1058-1065.

    19 MuggeoM,Verlato G,Bonora E,et al.Ling-term instability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predicts mortality in elderly NIDD M patients:the Verona Diabetes Study.Diabetologia,1995,38(6):672-679.

    20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Group.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UKPDS).Lancet,1998,352(9131):837-853.

    21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Group.Effect of 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met forming on complications in over weight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UKPDS).Lancet,1998,352(9131):854 -865.

    22 Saudek CD,Duckworth WC,Giobbie Hurder A,et al.Implantable in-sulin pump vsmultiple dose insulin for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mellitus.JAMA,1996,276:1322-1328.

    23 Point Study Group.Multicentre trial of a programmable implantable in-sulin pump in type1diabetes.Int J Artif Organs,1995,18(6):322-325.      

  作者单位:1 610031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职工医院
  
       2 610031四川成都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职工医院内科
  
       3 610083四川成都成都医学院实验技术教研室 

  (收稿日期:2004-10-26) (编辑新 竹)

作者: 张卉田芸张晓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