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B期

血栓性静脉炎的物理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评判采用高频联合中频超短波物理方法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分为高频联合中频治疗组36例和单纯高频治疗对照组32例,进行临床比较研究。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6。结论治疗组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显效快、临床效果好的优点。...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评判采用高频联合中频超短波物理方法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68例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分为高频联合中频治疗组36例和单纯高频治疗对照组32例,进行临床比较研究。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66.67%,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显效率34.37%,总有效率90.6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治疗组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显效快、临床效果好的优点。
    
  关键词  高频 中频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好发于下肢,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下肢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发病率高。血栓形成后,少部分患者可在短期内自行消溶。一部分病变逐渐局限、机化、吸收,但病程延长。另一部分血栓逐渐蔓延,引起下肢局部炎症病变,表现为红、肿、痛等临床症状。严重继发感染者可引起皮肤局部溃烂。更有甚者,血栓进一步纵深发展,可累及深静脉主干。如血栓脱落,并发致命的肺栓塞等严重后果。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就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目前,物理治疗方法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引起人们关注。近年来,我院理疗科采用高频联合中频超短波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血栓性静脉炎患者68例,其中高频联合中频治疗36例(治疗组),单纯高频治疗32例(对照组)。男20例,女48例;年龄46~72岁,平均59岁;病程7~8天。所有患者均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患者均做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证实。
   
  1.2 方法 高频联合中频治疗组,先采用新一代固态电路超短波治疗仪(MODEL K-50)。板状电极,电极放置病变部位,并置或对置,强度调制根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适当调整。治疗时间20~30min。然后联合应用C2T-8型电脑中频康复治疗仪中的对症处方,板状电极放置病变位输出强度为耐受量,治疗时间30min。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单纯高频治疗组仅应用新一代固态电路超短波治疗仪(MODEL K-50),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肿胀消退,疼痛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有效:肿胀基本消退,疼痛缓解,能做短距离活动或轻工作。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 2 =7.23,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比较 (略)
    
  3 讨论
      
  小腿腓肠肌静脉丛是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受侵犯的静脉管壁有炎性反应及周围细胞浸润,静脉炎与静脉血栓同时存在,故称血栓性静脉炎,多为继发感染。高频治疗可使局部小血管持久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营养物质对组织的供给。在高频治疗作用下 [1] ,血管通透性改善有利炎症产物细菌毒素和代谢废物的消除排泄以及水肿的消散。亦可减轻由于水肿引起的张力性疼痛,可使纤维素渗出增多,肉芽生长加速,有利炎症局部和伤口溃疡的修复愈合。电脑调制的低、中频电流经多种波形多种频率的变换,同时作用于人体患部治疗,对运动神经肌肉及平滑肌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消除疼痛,刺激激发肌肉的收缩。通过振动改变细胞内部结构,增加血循环,还可使血管内凝胶状态化为溶胶状态。改善皮下营养结构,促进代谢。
     
  高频联合中频超短波物理治疗方法,充分结合高、中频的治疗优势,为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其优点为操作方法简便,疗效好且无副作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物理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乔志恒,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82.     

  作者单位:20001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理疗科

  (收稿日期:2004-11-06) (编辑建 伟)

作者: 周莉莉 陈文菊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