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7期

小儿肠套叠92例诊治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小儿肠套叠的诊治经验,提出该病的诊治特点。方法1986年1月~2004年1月在本院外科诊治的92例肠套叠患儿,采用空气灌肠疗法和手术复位疗法进行治疗。空气灌肠疗法46例,开放手术复位46例,其中6例空气灌肠失败转开放手术治疗。结果空气灌肠疗法复位率9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小儿肠套叠的诊治经验,提出该病的诊治特点。 方法  1986年1月~2004年1月在本院外科诊治的92例肠套叠患儿,采用空气灌肠疗法和手术复位疗法进行治疗。空气灌肠疗法46例,开放手术复位46例,其中6例空气灌肠失败转开放手术治疗。 结果  空气灌肠疗法复位率91.3%,手术疗法复位率100%,有1例空气灌肠疗法患儿发生肠穿孔,立即进行手术复位疗法,取得成功。 结论  小儿肠套叠应早期诊断并选择合理恰当的术式治疗。

    关键词  婴幼儿肠套叠 空气灌肠疗法 手术复位疗法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xperience for92cases of infant's indigitation

    Chen Zhibiao,Zheng Bin

    Department of Surgery,Jun'an Hospital of Shunde,Shunde528329.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xperience of infant's indigitation and indicate it's characteristic.Methods 92cases from Jan.1986to Jan.2004were presented of therapeutic techniques,46cases were operated openly and46cases were air clystered.6cases were operated finally due to unsuccessful thera-py with air clyster.Results The reposition ratio of operation was100%,the reposition ratio of air clyster was91.3%,1intestine perforation occurs as a result of air clyster.Conclusion Infant indigitation should be diganosed early and a reasonable therapeutic technique should be choosed.

    Key words infant's indigitation air clystered operated replacement treating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我院1986年1月~2004年1月共收治小儿肠套叠92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肠套叠患儿92例,男53例,女39例,男孩发病率为女孩的1.36倍,发病年龄3个月~3岁,平均9.1个月,多见于6~12个月。其中具有肠套叠典型的三大症状(阵发性腹痛、腹部包块、血便)者72例。肠套叠的类型以回结型最多见。86例B超确诊,46例行结肠注气,42例复位成功,复位率91.3%,1例结肠注气患儿发生肠穿孔,穿孔率2.1%。50例复位失败者行开腹手法复位并附加肠固定术,无一例患儿复发。术中见肠套叠类型:回回结型8例,回结结型5例,结结型5例,回结型32例。回结型中套首达乙状结肠者2例。肠管本身有器质性病变4例,肠重复畸形1例,美克尔憩室2例,移动盲肠1例。有1例开腹后发现肠套叠已复位。

    1.2 治疗结果 本组92例,其中46例行空气灌肠疗法,复位成功率为91.3%,其成功率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与病程长短关系密切,从腹痛开始到治疗时间在12h以内者,复位率为94%;72h以上者复位率为50%,与有无血便有关,如就诊时无血便者,复位率为95%;而出现血便在50h以后就诊仅11%复位成功。本组采用空气灌肠疗法1例发生肠穿孔。本组手术者46例,其中转接手术者6例(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转开放手术)。本组手术患儿全部行肠固定术,未发生一例复发肠套叠。

    2 讨论

    2.1 诊断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一般较为典型,即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诊断并不困难。如无血便、腹部肿块等体征,根据典型病史就应考虑此病,行肛门指检、X线检查、腹部平片、口服水溶性造影剂、结肠注气等检查卓有成效。近年来我们应用B超检查,对早期诊断起到很大作用,因其本身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肠套叠在B超检查时有特征性图像,如同心圆征、靶环征和假肾征等典型图像对诊断有较大的参考意义,选择恰当的检查从而减少了婴幼儿肠套叠的误诊、漏诊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本组就诊对4个症状体征同时存在者39例(47.6%);有3种症状体征者29例(35.4%),尚有14例就诊时仅有1~2种症状(17.1%),B超检查有特征性图像者76例(87.2%)。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体弱,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或以血便为主诉的病例,可无激烈喧闹,及表现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而B超检查又不典型者,对于这些病例,也应行低压空气灌肠协助诊断,否则易被忽略,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2.2 治疗 目前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法疗法。非手术疗法主要是空气灌肠疗法,早期病例90%可以复位 [1] 。晚期肠坏死或有穿孔危险者应剖腹手术复位加肠固定术或肠切除吻合术。

    2.2.1 空气灌肠疗法 (1)因钡剂灌肠致肠穿孔时可引起化学性和细菌性腹膜炎,致死率极高 [2] 。即使钡剂灌肠复位成功,但钡剂在结肠内易引起结块,阻碍排便。故我院从1986年初对肠套叠患儿已不使用钡剂灌肠复位术,改用空气灌肠复位术。(2)一般在空气灌肠复位前30min,注射镇静解痉剂,即复方氯丙嗪1~2mg/(kg·次)和硫酸阿托品0.01mg/(kg·次)。空气压力在6.65~10.6kPa,必要时压力用到12kPa。如此压力下复位不成功,往往术中肠套叠用手法挤压复位亦困难,所以结肠注气压不必太高,注气过快过猛,易发生肠穿孔。一般认为空气灌肠复位适应证是:发病在48h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腹胀,无腹膜刺激症状及休克者。我们认为主要应根据病儿的全身及局部情况,而病程长短及与复位率高低有关,不是采用空气灌肠的主要依据。本组发病时间在48h以上有7例,而有4例复位成功。(3)判定肠套叠复位指征是:①透视下肿物阴影消失,气体像闪光一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②拔出气囊肛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③患儿停止哭闹,安静入睡;④腹部肿块消失;⑤口服活性炭0.5~1g,一般6~8h后排出粪便内含有黑色炭剂。(4)空气灌肠复位的唯一并发症是肠穿孔,本组1例发生,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42% [3,4] 。适应证选择不当和注气时过快、过猛是引起肠穿孔的主要原因。发生肠穿孔时,荧光屏突然看到整个腹闪光样改变,急剧腹胀且硬,患儿情况也突然恶化、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应紧急于脐和剑突之间用粗针做腹穿排气,缓解症状后手术治疗。我们体会对于空气灌肠诊治肠套叠,临床医生应常规携带大号消毒针头,陪同患儿一起在放射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生肠穿孔,立即停止注气,插入针头到腹腔排气,一旦延误时机,可即刻死亡。

    2.2.2 手术治疗 (1)病情较重不适宜做空气灌肠失败者应行手术治疗,即用手法使肠套叠复位,复位后需仔细观察肠管的生理能力和有无器质性病变,如有肠坏死应行肠切除吻合术,如果肠重复畸形、憩室、息肉、肿瘤等病变,亦应同时切除,以免日后再引起肠套叠或出现其他症状,复位后如阑尾有明显炎症改变,可将阑尾切除 [5] 。(2)肠套叠手术患儿应做附加肠固定术。本组手术患儿全部行肠固定术,未发生一例复发肠套叠。

    参考文献

    1 王涛英,李正.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病毒感染.实用儿科杂志,1987,2(3):158-159.

    2 王楚贞,李正,吴志敏,等.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病毒感染.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8,9:156.

    3 佘亚雄.小儿外科学(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15.

    4 王德生.实用婴儿外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70.

    5 何三光.中国外科专家经验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847-488. 

    (编辑尚 轩)

    作者单位:528329广东省顺德市均安医院外科

作者: 陈植标 郑 彬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