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3期

脾巨大血管肉瘤并发肝转移1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查体:左腹壁和胸壁有一纵形25cm的刀口瘢痕。左肋缘下及一约3cm×5cm×3cm大小的肿物,质硬,无压痛,边界不清,无活动度。术中所见:打开腹腔见脾脏约35cm×25cm×20cm大小,整个为肿瘤占位,表面苍白,菜花样,下面与结肠、胰腺粘连,上面与膈肌粘连,内侵及胃大弯、胃底及肝左叶脏面。肝左叶及一直径约5cm圆形质硬占位。...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7岁。发现左上腹部包块10天。于10天前无明显原因地发现左上腹部一肿块,约鸡蛋大小,无疼痛,平时无明显不适,深呼吸时肿物区感到疼痛。无食欲改变,无发热,未给予任何治疗。于2000年9月21日来院就诊。既往有肝炎病史1年。胸腹部有刀伤病史1年。查体:左腹壁和胸壁有一纵形25cm的刀口瘢痕。左上腹饱满,无肠型及蠕动波。左肋缘下及一约3cm×5cm×3cm大小的肿物,质硬,无压痛,边界不清,无活动度。肝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B超示:脾脏混合性占位性病变,肝左叶实性占位性病变,少量腹水。CT示:左腹腔巨大占位性病变,来自脾可能性大。血肝功:ALT:20.00u/L,TP:64.30g/L,ALB:37.70g/L,A/G:1.40。术中所见:打开腹腔见脾脏约35cm×25cm×20cm大小,整个为肿瘤占位,表面苍白,菜花样,下面与结肠、胰腺粘连,上面与膈肌粘连,内侵及胃大弯、胃底及肝左叶脏面。肝左叶及一直径约5cm圆形质硬占位。遂行肝左外侧叶+脾+部分胃切除术。术后第10天患者痊愈出院。病理:巨检:肿瘤约35cm×25cm×20cm大小,切面呈海绵状,多囊性,实体区灰白色、质软。囊内为血凝块。镜检:瘤细胞梭型、圆形、卵圆形。细胞质淡染、中量。核圆形、泡状。染色质粉尘状,核仁清晰。局部有出血、坏死。电镜检查:肿瘤以内皮细胞为主,胞体大、不规则,突入管腔。胞质内有大胞形成,可见Weibel-Palade小体。胞浆内有微饮泡。管腔多半狭小,呈裂隙状或闭锁状态。肝脏肿瘤和脾区淋巴结与肿瘤病理形态完全相同。病理诊断为脾血管肉瘤,肝脏内转移,脾区淋巴结转移。

  2 讨论
    
  血管肉瘤又名血管内皮细胞肉瘤,极为少见。它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于软组织者多见于皮肤,以头面部多见。肿瘤多隆起于皮表,呈丘疹或结节状,暗红或灰白色。肿瘤内部多有出血和坏死。有扩张的血管时,切面可呈海绵状。镜下,分化较好的,瘤组织内血管腔形成明显,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血管腔内的内皮细胞多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见核分裂像。分化差的,细胞呈片团状增生,形成不典型、不明显管腔或仅呈裂隙状。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其恶性程度一般较高,在肝、肺、骨及局部淋巴结处发生转移。该病在1945年由Careo首先报道。血管肉瘤分为:(1)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2)继发于慢性持续性淋巴水肿的血管肉瘤;(3)大剂量放射治疗所致的皮肤血管肉瘤;(4)恶性增生性血管肉瘤。本病属于第4种类型。本病发生于脾,并且发生肝和脾区淋巴结转移,直接侵及周围多个组织和器官,极为少见。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不详。目前的研究认为,其发病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它的受体与这类新生物有关系。该病目前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手术切除,放疗、化疗无明确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272404山东省嘉祥县第二人民医院

  (编辑川 夏)

作者: 张曙光 马庆防 申玉春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