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4期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同期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同期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2月~2004年12月130例重型肝炎患者,对其中80例(治疗组)不同期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多功能血液净化仪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并分别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同期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择我院2001年2月~2004年12月130例重型肝炎患者,对其中80例(治疗组)不同期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多功能血液净化仪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并分别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另50例(对照组)对比。 结果  治疗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不同期重型肝炎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均有效,不良反应少而轻;早、中期疗效较明显,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最佳时机。
    
  关键词  重型肝炎 人工肝 血浆置换
      
  为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同期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我院2001年2月~2004年12月的80例重型肝炎,应用多功能血液净化仪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30例重型肝炎为我院2001年2月~2004年12月收治住院患者,均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亚急性重型14人,慢性重型116人,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1] ;年龄22~61岁,平均39岁,男104例,女26例;血清总胆红素(TBIL)254~809μmol/L,平均508.7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16.7~55.2s,平均22.8s;血清白蛋白(ALB)20~30g/L,平均30g/L;合并腹水45例,严重感染6例,Ⅱ度以上肝性脑病6例,肝肾综合征11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其中早、中、晚期患者分别为30例、38例、12例;对照组50例,其中早、中、晚期患者分别为19例、24例、7例。两组年龄、性别、不同期病例所占比率及病情状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内科综合治疗 两组病例均采用相似内科综合治疗:卧床休息,补充能量及维生素,维持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补充血制品、输新鲜血浆)等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退黄及降酶等药品。

  1.2.2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 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于恒温室、心电监护下进行,血管通路采用股静脉双腔管留置,使用亚太HP—200多功能血液净化仪,德国产PIS血浆分离器,血浆分离速度20~30ml/min,所用材料均为一次性耗材;PT显著延长(PT>30s)病例先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常规在治疗前肌注非那根25mg,血浆置换过程中以氢化可的松100mg维持静滴,肝素钠根据PT值酌情调整用量,术毕静注鱼精蛋白;每次治疗置换血浆3000~3500ml,相隔时间4~6天。治疗组80例患者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共186例次,平均2.3次/例,病例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5次。

  1.3 观察项目

  1.3.1 症状及体征 精神、食欲、呕吐、腹胀、乏力、出血倾向、皮肤及巩膜黄染,腹水等。

  1.3.2 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PT)、肾功能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观察项目中,症状及体征至少5项好转,实验室检查至少3项好转。存活:症状消失,腹水消失,TBIL≤30μmol/L,ALB≥35g/L,PT≤15s。无效:未达到有效指标,病情进一步恶化;因并发症死亡或病情恶化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无效均视为死亡。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80例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62例有效,无效死亡18例。治疗有效病例中,29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继续内科综合治疗,其中23例逐渐康复而存活,6例病情再度加重而死亡;另外33例继续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顺利康复存活。治疗组总存活56例,死亡24例。其中早期30例,26例存活,4例死亡;中期38例,27例存活,11例死亡;晚期12例,3例存活,9例死亡。对照组50例生存16例,死亡34例。其中早期19例,存活8例,死亡11例;中期24例,存活8例,死亡16例;晚期7例,全部死亡。

  2.2 结果比较

  2.2.1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同期重型肝炎实验室主要指标变化 见表1。

  2.2.2 不同期重型肝炎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见表2。
   
  表1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同期重型肝炎实验室主要指标变化 (略)

  表2 不同期重型肝炎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略)

  2.3 不良反应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80例患者,仅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为1.25%;畏寒、低热11例,占13.75%;血压轻度下降13例,占16.25%;皮肤瘙痒及皮疹4例,占5%。经对症处理均缓解,无一例因不良反应死亡。
 
  3 讨论
    
  治疗组8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重症型患者在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总有效率77.5%,存活率70%,其中早、中、晚期存活率分别为86.67%、71.05%、25.00%。对照组50例仅以内科综合治疗,存活率为32%,其中早、中、晚期存活率分别为42.11%、33.33%、0,与同期治疗组相比差异分别为44.57%、37.72%、25.0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自觉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提高血清白蛋白浓度,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消退腹水,缓解病情,提高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症状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治疗安全,疗效可靠,不失为治疗重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不同期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有差异,早期较中期疗效好,晚期疗效最差。对于肝细胞能够迅速再生的可逆性肝衰竭,通过人工肝支持,患者可以存活;对于不可逆性肝衰竭,人工肝支持则是通向肝移植的桥梁 [2] 。人工肝血浆置换只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解毒、生物合成、纠正体内代谢紊乱等,以减轻肝脏负担,使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重型肝炎早、中期,特别是早期,大多数为肝细胞能够迅速再生的可逆性肝损害,通过人工肝血浆置换替代功能,肝脏负担减轻,肝细胞再生加速,同时体内毒素的减少,对肝细胞毒性作用减弱,肝细胞损害速度减慢,肝功能逐渐恢复,因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效果较好,存活率较高。重型肝炎晚期,肝细胞损害十分严重,大多数为不可逆性肝衰竭终末期,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体内积蓄大量代谢产物及毒性物质,有限的血浆置换不能彻底清除,况且晚期患者肝脏已基本失去解毒及代谢等功能,毒性物质及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蓄较快,即便是反复多次进行人工肝支持,肝细胞也难以迅速再生,肝衰竭难以逆转,故此治疗效果差、存活率低。但人工肝支持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为肝移植创造条件。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一次治疗有效,尚需继续进行,以使患者得到康复。

  因本院病例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及其他方面原因,部分病例仅进行一次人工肝血浆置换后而放弃,可能对所观察的结果有一定影响,我们仍在进行更科学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 郭利民,刘景院,徐道振,等.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8):457.
    
  作者单位: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炎一科

  (编辑建 伟)

作者: 吴锦瑜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