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期

肺动脉导管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导管的适应证、穿刺部位、放置方法及监测内容等。方法对自2001年以来我院ICU置入的42例肺动脉导管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42例肺动脉导管全部成功置入。导管滞留时间24~120h。...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动脉导管的适应证、穿刺部位、放置方法及监测内容等。方法  对自2001年以来我院ICU置入的42例肺动脉导管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  42例肺动脉导管全部成功置入;导管滞留时间24~120h; 穿刺部位皮肤的感染率为7.14%(3/42); 置管并发症有心律失常(4例)、导管置入困难(5例)及导管不能嵌顿(2例)或不能测量心排量(1例)。结论  置入肺动脉导管方法简单、安全, 对指导危重症的抢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肺动脉导管; 血流动力学; ICU
   
  在重危患者的抢救中, 给患者插入肺动脉导管对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对指导抢救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我院ICU自2001年开展这项技术以来,共对42例重危患者行肺动脉导管置入术,提高了抢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29例, 女13例;年龄29~83岁, 平均(62±15.2)岁;基础疾病:急性心肌梗死15例, 心脏外科术后9例,其他外科大手术术后8例,感染性休克7例, 失血性休克1例,心肌炎1例, 肺栓塞1例。APACHE Ⅲ平均65.96分。

  1.2  设备  肺动脉导管均为美国Edwards 7F四腔热稀释导管;压力监测及心排血量测定用美国Agilent床边监护仪。

  1.3  导管置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1.3.1  肺动脉导管置入静脉  全部采用右侧颈内静脉。

  1.3.2  肺动脉导管置入方法  全部病例于床边置管, 经皮穿刺静脉, 用Seldinger技术置入导管, 导管接压力换能器后连接床边监护仪。在压力曲线显示指引下缓缓送入右心室、肺动脉, 直至出现肺楔压波形。

  1.3.3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将肺动脉导管尾端连接到监护仪的心排血量测定模块上, 测量肺动脉压(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并采用热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CO);用监护仪计算出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等重要的血流动力学数据。还可通过肺动脉导管采取混合静脉血测定血气,从而计算氧输送(DO2)、氧耗量(VO2)等指标。

  2  结果

  42例肺动脉导管全部成功置入。导管留置时间最短24h,最长120h。穿刺部位皮肤的感染率为7.14%(3/42)。置管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4例(短阵室速1例、室早3例);5例导管置入困难但最终成功;2例导管不能嵌顿;1例不能测量心排量(后来发现为导管质量问题)。患者抢救结局:死亡22例,生存20例。

  3  讨论

  自1970年Swan医师首次报道肺动脉导管的应用以来[1], 国内外广泛将其应用于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其突出优点是在床旁及时、准确获得循环功能定量指标, 对提高危重患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都有重要价值。一切创伤、大手术及心脏病患者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循环功能的患者均为适应证[2]。关于肺动脉导管进入部位, 一些学者认为股静脉粗大,穿刺方便, 成功率高[3];还有人选择左侧贵要静脉、左侧锁骨下静脉等。笔者全部采用颈内静脉穿刺, 因其离右心房最近, 导管容易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后上至肺动脉,因而本组的成功率较高。

  肺动脉导管本身为一种有创检查,可产生一些并发症,相继有学者报道了导管打结、气栓、三尖瓣及肺动脉瓣损伤、肺动脉破裂、静脉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4]。本组患者术中出现心律失常4例,其中1例为短阵室速、3例为室早,暂停导管推进或稍后退,4例均恢复正常;为防止和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送管时气囊应充满气体(1.5ml)以包围导管尖端;同时严密监测心电图, 并提前准备好抢救药品及除颤仪,出现室颤立即电击除颤。5例患者置管困难,但经改变体位及方向后最终置管成功。未发生心内打结、心血管损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为防止导管在心房或心室内打结,当预计导管进入到达的深度超过10~15cm仍未能显示右心室或肺动脉波形时, 应放开气囊气体后撤再重新插入, 以免在心内打结。为防止感染及血栓的发生,肺动脉导管留置一般不超过48~72h。本组患者穿刺部位皮肤的红肿3例(7.14%),因导管留置时间均较短,未发生严重感染。对于血流动力学较快恢复平稳的患者,应尽早拔除导管;而对于感染性休克、严重多发伤及出现多器官损伤的患者,应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置管时间,以充分发挥其监测作用[5]。

  本组患者均在床旁无X线监视下进行,插管过程基本顺利。笔者体会:应用肺动脉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并能及时和连续获得许多重要的循环指标和氧代谢数据,对危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Swan Hi, Ganz W, Forrester J, et al. Catheterization of the heart in man with use of a flow-directed balloon-tipped catheter. N Engl J Med,1970,283:447-451.

  2  刘大为.危重病医学.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0-80.

  3  黄卫东, 杨云梅.Swan-Ganz导管术的体会.中国综合临床, 1999, 15(1): 15-16.

  4  T Asteri, I Tsagaropoulou. Beware Swan-Ganz complications: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J Cardiovascular Sur,2002,43:467-471.

  5  何忠杰, 林洪远, 翁志华,等.125例Swan-Ganz导管临床应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7):417.

  (编辑:魏  冉)

  作者单位: 116033 辽宁大连,大连市中心医院 ICU

作者: 杨荣利,李元忠,洪秀琴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