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9期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1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笔者近期发现1例出血热患者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在治疗中纠正诊断并修正治疗的过程,现介绍如下。1治疗情况患者,男,23岁。次日查房,患者仍感头痛、恶心、乏力。4℃,患者自觉症状好转1h时,患者出现频繁的恶心,伴呕吐,全身酸痛,极度疲乏。...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近期发现1例出血热患者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在治疗中纠正诊断并修正治疗的过程,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治疗情况  患者,男,23岁。因发热,伴头痛,咽喉不适,纳差、恶心、乏力1天于2005年11月27日下午5时就诊。查体:腋下体温38.6℃,急性发热病容,神志清楚,咽红,双侧腭扁桃体Ⅱ度肿大,心肺腹检查阴性,当晚由值班医生以急性扁桃体炎收入留观,给予生理盐水500ml+林可霉素1.8g,甲硝唑10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生素C 1.5g静脉滴注,体温下降到37.5℃,症状缓解。次日查房,患者仍感头痛、恶心、乏力。查体:T 38.9℃,颜面潮红,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其余未见异常体征。增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入20ml鱼腥草静滴,并进行头部温毛巾湿敷物理降温,2h后测得体温为38.4℃,患者自觉症状好转1h时,患者出现频繁的恶心,伴呕吐,全身酸痛,极度疲乏。查体:颈软,神志清,查体合作,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生命体征平稳。一是考虑为林可霉素或甲硝唑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停止输液治疗;其次是考虑患者为训练基地刚返队的战士,与家禽或候鸟有接触的可能,有感染流感或其他传染病的可能,送上级医院治疗。

    1.2  上级医院治疗情况  2005年11月28日下午4时,上级医院以:(1)发热待查;(2)急性扁桃体炎,收入内一科住院治疗。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3.1×109/L,血红蛋白(HGB)176g/L,中性粒细胞(N)0.72,淋巴细胞(L)0.18,红细胞比积(HCT)0.393,血小板计数52×109/L;尿常规:清亮、色黄、脓细胞无,红、白细胞阴性,颗粒管型3~4个;大便常规:色黄、稀便,未见脓白细胞及红细胞;血沉(E)2mm/h。给予青霉素钠、氨苄青霉素及鱼腥草和维生素C治疗2天,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体温持续不退,维持在39℃左右,颜面、颈、胸部潮红,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咽喉部明显充血,腋下、胸背部呈搔抓样瘤点。请感染科会诊,结合患者有野外训练、劳动史,本地是出血热高发区,综合病情。初诊:流行性出血热,于2005年11月30日转入感染科并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精神和食欲正常而出院,最后诊断:流行性出血热。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  流行性出血热(EHF),即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若干血清型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动物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姬鼠型和家鼠型两种类型[1]。典型患者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5期经过,以多器官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临床救治,均能痊愈,只有少数患者因病情发展迅速,临床症状特别严重或误诊耽误治疗时机而致死亡。流行性出血热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其中野鼠型出血热,以散发为主;人员进入疫区劳动时,若卫生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鼠和人之间可通过伤口,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经螨虫叮刺感染。本例曾有在野外疫区作业史,可经老鼠或螨虫而感染出血热。

    2.2  误诊原因  (1)对发热患者,常规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体炎可能。(2)多年未发现以发热、上感为早期症状的传染病。(3)对发热患者的重视,仅考虑当前危及世界的禽流感和非典疫情

    2.3  教训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患者曾在疫区居留,或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史等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切不可一味追求异常淋巴细胞形态检查和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经过实验室检查的佐证,方能对出血热患者和疑似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休息、就近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本病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疾病相鉴别。

    【参考文献】

    1  黄峻,陆凤翔.实用内科诊疗规范.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76.

      作者单位: 330029 江西南昌,南昌市上海路武警支队卫生队

 (编辑:巨岩琳)

作者: 潘琼云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