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4期

绒毛膜癌广泛转移尸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绒毛膜癌全身多脏器广泛转移的临床病理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1例尸检诊断的绒癌多脏器广泛转移的临床病理、病理组织学进行病理分析,并结合文献学习。5cm,癌细胞由分化差的两种滋养层细胞构成,其特征是广泛出血、坏死,无绒毛结构。结论绒癌是来自胎盘滋养层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是最具侵袭性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绒毛膜癌全身多脏器广泛转移的临床病理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1例尸检诊断的绒癌多脏器广泛转移的临床病理、病理组织学进行病理分析,并结合文献学习。结果  尸检发现双肺、肝、胰腺、双肾、肠、子宫、双附件、阔韧带等处,可见大小不等之暗红色结节,直径0.3~3.5cm,癌细胞由分化差的两种滋养层细胞构成,其特征是广泛出血、坏死,无绒毛结构。免疫组化HCG、CK、CEA阳性。结论  绒癌是来自胎盘滋养层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是最具侵袭性的病变,并可广泛转移至肺、肝、胰、肾、肠。

    [关键词]  绒毛膜癌;转移;尸检;病理学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最常见于子宫,多数病例发生于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绒癌是最具侵袭性病变,最常见血道转移。现报告1例尸体解剖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病理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22岁,在个体诊所治疗期间,因阴道大出血,突然死亡,以异常死亡由当地公安部门和我科进行尸检。尸检所见:双肺、肝、胰、双肾、肠、子宫阔韧带、双附件等表面见多个大小不等暗红色结节,直径0.3~3.5 cm。

    1.2  方法  用4%甲醛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巨检  左肺14 cm×9 cm×4 cm,右肺11.5 cm×9 cm×3 cm,双肺呈现暗红色,表面见大小不等之多个暗红色结节,直径0.3~3.5 cm,切面双肺中央及边缘处见多灶性出血区域。肝脏11 cm×8 cm×4.5 cm,表面见两个直径1.5 cm的暗红色结节,切面见多灶性出血区域。胰腺12 cm×6.5 cm×4 cm,灰白色切面见一出血灶,直径2 cm。左肾9.8 cm×7 cm×4.3 cm,表面见多个大小不等之暗红色结节,直径1.4 cm;右肾11 cm×7 cm×3 cm,表面见2个大小不等之暗红色结节,直径1.3 cm,切面见多灶性出血区域。子宫14 cm×15 cm×4.5 cm,表面见大小不等之暗红色结节,切面见结节状突入宫腔,伴明显坏死出血,并侵入宫底肌层,宫角及双附件、阔韧带等处可见多个0.2~1.5 cm暗红色结节,切面出血。

    2.2  镜检  多处取材肿瘤和被侵犯的组织均有广泛出血坏死,瘤细胞多残存于坏死的边缘部,瘤细胞主要由分化较差的两种滋养层细胞构成,明显异型的细胞滋养层细胞与合体滋养层细胞以不同比例互相混杂排列,聚集成团块、条索或网状,不见绒毛结构。异型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其界线清,呈多角形,胞浆丰富,淡染;胞核异型性明显,呈圆形、椭圆形、不整形、巨核、奇异核、核分裂象多见。异型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大而形状不规则,胞浆红染,含多核奇异核,核分裂多见,异型性显著,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呈HCG和CK、CEA阳性。

    2.3  病理诊断  子宫绒毛膜癌侵及深肌层及子宫阔韧带及双附件(输卵管、卵巢)并广泛转移至肺、肝、胰、双肾、肠。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特点  本病主要早期远处血道转移为绒癌的特征,转移部位以肺、阴道、宫颈最为常见,其次为脑、肝、肾、脾、肌肉、皮肤等。绒癌的发生常与妊娠有关,常见于(50%)从前有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的患者,也可发生在正常妊娠(25%)或自然流产后,其余病例发生于早产或正常分娩后。好发于非常年轻以及超过40岁的患者,后者发病率增加8倍,年龄从18岁到绝经期不等。据文献报道,有研究表明,绒癌的发生与妇女和其配偶的血型有显著关系,配偶双方均为A型者发生绒癌的危险最高。绒癌的表现多种多样,最常出现的症状是阴道出血。癌的发生与妊娠结束时间距离不定,潜伏期可长可短,长者可达数年至10余年,少数可无潜伏期,紧随分娩、流产可发病,甚或于妊娠期发病,一般认为继分娩、流产后之绒癌常间隔2~3个月后发病,继水泡状胎块后,常1年以上开始发病。

    3.2  组织形态  绒癌是来自胎盘滋养层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肿瘤一簇簇被一片片合体滋养层细胞分隔的细胞滋养层细胞组成,形成特征性的由两种细胞成分构成的丛状结构。异型的细胞滋养层细胞边界清楚,大小和形状不一,胞浆丰富,淡染细胞核明显,显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异型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大而形状不规则,胞浆红染,含有多核、胞核深染,结构不清,瘤细胞异型性显著。癌细胞成群侵入肌层,其特征是癌组织中不含绒毛和水泡状结构,并广泛出血、坏死。在癌结节较大时,癌细胞主要在周边部活跃增生形成巢、片状,浸浴血中,结节中央部的癌细胞大多坏死,仅见少数残存。

    3.3  绒癌的蔓延与转移  绒癌是最具侵袭性病变,子宫体绒癌可直接向下侵犯宫颈,可穿越子宫壁侵及浆膜外周围部位,导致腹腔内大出血。绒癌最常见血道转移,其主要部位是肺,其次为阴道、脑、肝、肾、肠、脾、肌肉、皮肤、牙龈、心脏、骨等。淋巴转移极为少见。转移灶为显著出血坏死的结节,其中可见异型之滋养层细胞。绒癌偶尔发生于妊娠晚期,此时癌可侵袭胎盘。通过脐静脉转移至胎儿的肝脏,进而转移至其它器官,但由于胎儿肺循环尚未开放,故肺转移少见。绒癌恶性程度高,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脑转移和恶病质。此例尸检虽无脑转移,但可能为多脏器转移导致恶病质而死亡。

    [参考文献]

    1  谭郁彬,张乃鑫,外科诊断病理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782.

    2  中山医科大学及同济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外科病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77.

    3  Juan Rosai(著).回允中(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下卷),第8版.吉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51.

    作者单位: 562400 贵州兴义,黔西南州人民医院病理科

    (编辑:江  宇)

作者: 王世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