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5期

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96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子宫腺肌病是由于某些因素影响,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但并未超过子宫以外,即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笔者2002年2月~2006年2月运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满意。3治疗方法内服中药基本方:当归12g,川......

点击显示 收起

  子宫腺肌病是由于某些因素影响,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但并未超过子宫以外,即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主要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为主要表现,好发于30~50岁年龄段,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中年妇女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痛经”范畴。笔者2002年2月~2006年2月运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患者,年龄30~39岁56例,40~45岁26例,25~29岁14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96例均做B超检查。

    1.2  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科书《妇产科学》及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妇科学》的诊断标准:即根据临床特征结合B超检查进行诊断。

    1.3  治疗方法  内服中药基本方:当归12 g,川芎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生地10 g,红花6 g,柴胡10 g,桔梗10 g,枳壳10 g,牛膝10 g,甘草10 g,蒲黄(包煎)10 g,五灵脂10 g,元胡10 g,丹参10 g,水煎服,每日1剂,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服,连服3天,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偏寒者加艾叶、附子、小茴香;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木香;气滞血瘀加川楝子;腹胀明显去枳壳加用枳实,加香附;郁热血瘀加红藤、败酱草;月经过多去桃仁、红花,改用蒲黄炭,加仙鹤草、生茜草、阿胶、三七粉等。

    1.4  疗效标准  按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断标准为依据拟定疗效标准。1个疗程后,治愈: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月经恢复正常,复查B超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停药后3个月无复发;有效:症状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服药后症状无改善。

    1.5  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后96例患者痊愈64例,占66.67%;有效26例,占27.08%;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75%。有效者用第二疗程可提高治愈率。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36岁,于2003年2月就诊。主诉:婚后足月顺产1次,5年前行人工流产术后每次行经期下腹阵发性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甚至剧痛晕厥,持续3~5天,经量中等到有暗红色血块,经期5~7天。查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舌苔薄白,脉弦细。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及宫颈正常,子宫前位,均匀增大如孕50天,质较硬,触痛明显,双侧附件未及异常。B超示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其余正常。中医诊断:痛经(气滞血瘀)。治疗原则: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组方:上述基本方去枳壳,加枳实10 g,川楝子10 g,香附10 g,木香6 g。月经来潮连服3剂,服药期间下腹胀痛明显减轻,经量增多,经血转红,瘀血块减少,5天月经干净。下次月经第一天继服上方3剂。连续治疗3个月后患者腹痛腹胀消失,经色红,量中等,无明显瘀血块,舌质淡红,脉细缓有力。复查B超子宫略大于正常,肌层回声均匀。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腺肌病是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损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其内分泌功能失调、孕酮下降、免疫功能发生障碍、巨噬细胞功能下降,故存在内膜碎片易于种植。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情志内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以及月经前后的生理环境等原因,使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脉受阻,经血不畅所致。其基本病机为血瘀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原则当以通为主。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活血化瘀止血,再配香附、元胡、木香疏肝理气止痛,其行气活血止痛作用大大增强,对血瘀气滞痛经有显著疗效。近年来有研究报道:血府逐瘀汤有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损伤修复、抑制结缔组织代谢、减少瘢痕形成的作用。用于子宫腺肌病,通过临床观察,达到了化瘀而不伤正、解郁散结而不耗气、标本兼治的满意疗效。

    作者单位: 733300 甘肃民勤,民勤县人民医院

 (编辑:李建伟)

作者: 陶金萍,陶 燕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