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6期

脑血管病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对脑血管病治疗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对临床脑血管病治疗的体会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要树立整体观念,注意甘露醇的用药时机及用量,合理降压、合理补充液体,把握溶栓和介入的适应证,胰岛素和纳洛酮应用的益处,以及脑血管......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对脑血管病治疗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对临床脑血管病治疗的体会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要树立整体观念,注意甘露醇的用药时机及用量,合理降压、合理补充液体,把握溶栓和介入的适应证,胰岛素和纳洛酮应用的益处,以及脑血管病的营养支持、尽早康复治疗、全面的二级措施预防的重要性。以期降低致死、致残率。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整体观念 治疗

      脑血管病是指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当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已是一种主要的致死、致残的常见病[1],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对脑血管病的正规、系统的治疗在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致残率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院五年来收治的脑血管病例200余例及近年来的文献报道进行分析,在脑血管病治疗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以下治疗建议供同行参考。                         
   
    1  克服片面性,树立疾病的整体观念
   
       脑血管患者也是个整体,而不仅仅是脑动脉的堵塞或出血,患者的其他动脉、器官等往往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情况。避免以下情况:如心房纤颤发生的心源性脑栓塞,仅根据CT或MRI诊断多发性脑梗死,而不考虑心脏与脑梗死的关系。患者的肾功能已经减退,却还常规给患者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而造成肾衰竭。此外,脑卒中患者必然有精神和心理变化,但医师只注重药物治疗,而不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不注意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肢体、语言、生活能力等康复训练。
   
    2  甘露醇的应用

   
       只在急性期出现应用脱水剂指征时短程使用,避免盲目用药并尽量减少用药,必要时可与利尿剂交替应用,且应逐渐减量停药。因为:(1)脑梗死都死于各种并发症。大约20%的脑梗死因脑积水而致颅内压过高[2],需应用高渗治疗提高血清渗透压至315~320 mmol/L,以缩小正常脑容积而减轻颅高压。(2)甘露醇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肾衰竭、酸中毒,严重者可有致死等不良反应。(3)脱水治疗可引起低血压,对缺血脑组织不利,应予重视。临床静滴甘露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输注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以10 ml /min为宜。血中甘露醇浓度高于10 g/L,很可能发生肾功能不全,过快的输液速度,使单位时间内浓度过高,加重肾小球的损害;(2)静注甘露醇的剂量不宜过大,国外研究表明[3],0.25 g/kg和0.5 g/kg有着同样的效果,并主张0.25 g/(kg·次)。周玉宝等[4]临床观察表明,半量甘露醇(125 ml)治疗高血压后脑水肿,与全量及半量的降压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均相似,但对肾功能损伤减小,故该量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合适剂量。对于老年患者、高血压Ⅲ期者、每日尿量少于1 500 ml者尤其要慎用;(3)使用过程中应补充适当的水和电解质,保持一定的尿量,及时监测电解质、中心静脉压、血浆渗透压。  
   
    3  如何降压
   
       因为脑灌注压最好维持在70~110 mm Hg,当颅内压上升高于正常水平时,需要较高的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以保持灌注。在缺乏对灌注压和脑氧供应正式监测的情况下,不要试图去降低血压可能是比较谨慎的,除非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高血压导致了心肌缺血,或可能发生高血压脑病。在这种情况下,约130 mm Hg的平均动脉压可能是较为合理的。目前拉贝洛尔和血管转换酶抑制剂是可选择的药物。钙通道阻滞剂、二氮嗪、硝普盐和利血平最好不用[5]。
   
    4  急性期不用或少用高渗或等渗葡萄糖液
   
       (1)脑梗死时,侧支循环未建立,供血显著减少,脑组织是从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中摄取能量,此时到达脑组织的血糖越高,组织的乳酸性酸中毒就越重,组织损坏亦越严重。(2)韩仲岩等[6]曾做如下实验:将猫的一侧大脑中动脉结扎产生实验性脑梗死。将16只猫于结扎前灌注10%葡萄糖液1 h,另11只猫结扎前灌注生理盐水1 h,两周后将猫的脑组织取出,染色,比较其梗死范围,结果发现灌注高渗葡萄糖液组所产生的梗死灶4倍于灌注生理盐水组的梗死灶。青岛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室对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的血糖水平与CT扫描所示脑梗死灶大小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伴糖尿病组和一过性血糖增高组CT扫描所示脑梗死灶均较正常血糖组患者梗死灶明显增大,呈显著性差异。此外,还对196例急性脑血管病进行了糖耐量实验,发现脑血管病急性期常伴有糖耐量减低(IGT)。(3)Mohr等报告指出[7],出血性卒中发生后第一周内血糖升高水平与30天死亡率有密切关系。
   
    5  脑血管病的胰岛素治疗[8]
   
       白求恩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刘群等学者,对 341例脑血管病行胰岛素治疗观察,结果发现胰岛素治疗组比对照组350例的好转率显著提高;瘫痪肢体的开始恢复时间已明显提前。胰岛素治疗脑血管病的主要机制为:(1)清除自由基。(2)减轻细胞内乳酸酸中毒。(3)减轻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损害。(4)减少血栓烷A2浓度,胰岛素可直接与血小板上的胰岛素受体相结合,兴奋后可降低局部血栓烷A2浓度,拮抗血小板的凝聚性,改善血液淤滞从而改善半影区的供血状态。用法为:将胰岛素16~24 u(平均20 u),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每日一次静点,一般用15~30天,平均25天左右。
   
    6  纳洛酮在脑梗死中的应用[9,10]
   
       20世纪70年代,已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存在阿片受体,也就是说必然有相应的内源性产物,其中作用最强的是β-内啡肽。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内阿片肽不仅对疼痛、感知、镇痛、运动和情感有调节作用,在急性脑缺血患者的血浆和脑脊液内啡肽释放明显增加,其含量与病灶大小有关。缺血后内啡肽异常增高,且在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就构成了拮抗剂纳洛酮对脑缺血作用的理论基础。此外,纳洛酮本身尚有稳定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防止脂质过氧化,促进环磷酸腺苷合成,改善神经传导功能,这些均对防治脑缺血性损伤有积极意义。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对阿片受体的三种亚型均有拮抗作用,小剂量主要作用于与呼吸有关的μ受体,大剂量才作用于与神志、体温有关的κ受体,很多文献指出纳洛酮治疗脑梗死效果,剂量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常用剂量:0.4~1.2 mg加5%~10%葡萄糖液20~40 ml缓慢静注,每日2次,10~14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以上。2~4 mg加5%~10%葡萄糖液250~500 ml(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盐水)每日 1~2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 2个疗程以上。有学者主张早期、足量、持续用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纳洛酮是一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躁动不安及肺水肿等,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不良反应为血压轻度升高,精神兴奋性增强或烦躁现象,也有面色潮红,灼热感的报道,上述反应只需减慢给药速度即可缓解,一般不需终止治疗。
   
    7  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超早期患者及进展性卒中。超早期是指发病6 h以内,有学者认为可适当延长。文献报道,溶栓治疗(多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尿激酶70~100万u)早期致死性或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5%~6%[11],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国内文献报道[12,13],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出血率、再梗死率低,时间窗宽,安全有效。方法为:尿激酶25万 u,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30  min滴完,1次/d,连用5天,第6天口服阿司匹林0.1 g/d,总疗程14天。
   
    8  高血压性脑出血及立体定向介入治疗[14]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变化快,常伴有急起偏瘫及意识障碍。血肿多位于基底节(外侧及内侧)、脑干及小脑。CT能明确显示出血部位、量以及血肿演变大致分期,同时CT脑立体定向技术能保证穿刺碎吸器准确进入丘脑、脑干等深在部位血肿内。先进的碎吸器械(电动螺旋式、水流冲击式)可一次清除血肿80%以上,对周围组织损伤轻微。急性期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意识状况和偏瘫程度,亚急性期手术对于CT示内囊破坏不严重者,能促进偏瘫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自理和重返工作比率明显提高。
   
    9  不可忽略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对昏迷、重症患者可禁食1~2天,适当补充液体,第3天仍不能进食者应予以流质鼻饲饮食保持入水量、热量、电解质平衡。因营养缺乏可导致:(1)机体抵抗感染能力下降;(2)组织再生和恢复延缓,使日后康复时间延长;(3)对治疗措施反应能力下降,合并症较易发生,死亡率增加[15]。
   
    10  重视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刚发病急应重视。急性期应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如肩外展50°,内旋15°,曲40°,将整个上肢放在一个枕头上,防止肩内收,肘稍屈曲、腕背屈30°~45°,手指轻度屈曲,可握一直径为4~5 cm的圆形物体或手握毛巾等。伸髋、膝关节,足下放置垫袋或踏木凳等,使踝背屈90°,防止下肢处于外旋位。一般认为脑血栓发病后一周,而无脑水肿征象者第1天就应开始;脑出血发病后两周,急性期已过、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6] 。
   
    11  预防——最佳的治疗
   
       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口服避孕药、吸烟、饮酒等)进行综合干预。(1)积极治疗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2)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避免高盐、高糖、高脂肪饮食,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3)针对房颤、高血压、TIA或卒中史给予阿司匹林(50~300 mg)或Ticlopidine治疗,或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2]。(4)定期进行血液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高血脂、高血糖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异常,并加以纠正。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的病情复杂,临床上需结合个体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整体治疗方案,并采取正规、系统的综合治疗措施。达到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7.

2 秦震.缺血性卒中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1:34-36.

3 马希刚,王培.静滴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和治疗.医师进修杂志,1999,9:34.

4 周玉宝,王千,王国芳,等.不同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肾功能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02,7:531-533.

5 汤慈美.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医学进展,2000,2:14.

6 韩仲岩.神经病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1,87.

7 何进宇.血糖与卒中.四川医学,1991,4:240.

8 刘群,郭颂,刘颂,等.胰岛素治疗脑血管病疗效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50.

9 孟庆林,檀桥.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现状与展望.中国急救医学,2000,2:123.

10 毕建忠,许顺良,周庆博,等.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1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6.

12 朱选平,梁恒,刘森观,等.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中国全科医学,2002,7:573-574.

13 姬漫,张亚红,陈麦玲,等.小剂量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医学,2007,11:53-54.

14 单鸿,罗鹏飞,李彦豪.临床介入诊疗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8.

15 赵法纪.营养缺乏病的预防.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85-586.

(编辑:齐 栩)


作者单位:710025 陕西西安,陕西航天医院

作者: 王景群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