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6卷第8期

深圳市吸毒人群丙肝感染率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深圳市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吸毒人群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并就其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治疗原则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笔者严格按照深圳市《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之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由专人负责,采用抗HCV酶免疫法(ELA-3),对检测对象进行检测,并详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对深圳市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吸毒人群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并就其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治疗原则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 笔者严格按照深圳市《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之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由专人负责,采用抗HCV酶免疫法(ELA-3),对检测对象进行检测,并详细记录。结果 2 027名检测对象中,符合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的有1 274例,占总数的62.9%。结论 切断丙肝传播途径是预防丙肝的重要方法,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 吸毒 感染率 分析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传播,在我国人群的感染率达3.2%[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2]。

    近年来,随着吸毒人群的增大,HCV感染率的变化与静脉药瘾者的数量呈正相关[3]。2005年12月~2007年11月我们对深圳市吸毒人群进行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的调查,现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2007年11月我们对深圳市2 027名吸毒人员进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筛查。采用抗HCV酶免疫法(ELA-3)对检测对象进行检测。检测对象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平均35.6岁;均有静脉注射吸毒史,静脉吸毒史2~18年不等,平均9.8年。

    1.2  诊断标准  根据深圳市《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之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4],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1)有不洁注射史;(2)长期乏力,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或肝区不适史;(3)实验室检查:血清抗HCV阳性。

    2  结果

    2 027名检测对象中,符合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的有1 274例,占总数的62.9%,说明筛查的2 027例吸毒人员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为62.9%。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以及抗HCV试剂的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实际HCV感染率可能会高于这个数字。

    3  讨论

    3.1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根据WHO统计,全球HCV感染率为3%[2]。我国的HCV感染率较高,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抗HCV阳性率平均为3.2%,高于全球水平[1]。

    3.2  传播途径

    3.2.1  血液传播  是HCV传播的主要途径。(1)静脉药瘾传播:为共用注射器吸毒引起,是目前HCV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发达国家尤其如此。据统计,静脉药瘾史5年以上者约50%~90%感染了HCV[5]。在我国部分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6]。本文2 027例吸毒人员有62.9%的HCV感染率,与国内外的统计相符,说明了静脉吸毒致HCV感染的高风险性。(2)医源性传播:输血及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及其他医疗操作的交叉感染等均可成为HCV传播的原因。(3)其他可以引起血液交换的行为:如纹身、穿耳、搏斗、共用理发及剃须用品等可以引起血液交换的行为均存在传播HCV的可能。

    3.2.2  性传播  与HCV感染者的性行为具有感染HCV的危险性,尤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如感染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3.2.3  母婴传播  感染HCV的母亲在孕期和分娩过程均可以将HCV传播给新生儿

    3.3  HCV传播的预防

    3.3.1  静脉药瘾传播的预防  通过强制戒毒和自愿戒毒等方法戒除毒品;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改静脉吸毒为口吸;推广美沙酮治疗;推行针具交换,做到一人一吸一针。

    3.3.2  严格执行国家献血法  实行国民义务献血,严格筛选献血员;加强血液制品及其他人体成分的管理

    3.3.3  防止医源性传播  医疗卫生单位严格掌握使用全血和血制品的指征,加强消毒防护,防止职业暴露。

    3.3.4  丙型肝炎疫苗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丙型肝炎。

    3.4  丙型肝炎的治疗  (1)根据病情进行抗病毒、保肝、改善微循环、免疫调节、防止肝纤维化等治疗。(2)对于重型肝炎,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改善肝脏微循环、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并发症。(3)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对治疗的耐受和效果降低,在严密观察下使用抗病毒治疗,以稳定病情,延缓和阻止肝细胞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行肝脏移植术。(4)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最有效的药物,能清除或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减少肝细胞的损伤[7],在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早期应用比晚期应用效果好。但由于价格昂贵,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很多患者治疗无效或停药后复发[8],因此干扰素很难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戴志澄,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流行病调查.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20.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131-136.

3 Alter MJ,Kruszon-Moran D,Nainan OV,et al.Prevale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1988-1994.N Engl J Med,1999,341:556-562.

4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2006,35-39.

5 Villano SA,Vlahov D,Nelson KE,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hepatitis C among injection drug users in Baltimore,Maryland.J Clin Microbiol,1997,35:3274-3277.

6 康来仪,孙永德,郝连杰,等.我国丙型和戊型肝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及流行因素的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1997,15:71-75.

7 姚光弼,傅希贤,徐道振,等.重组复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8:37-43.

8 唐振亚,齐俊英,沈汉馨,等.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与远期疗效.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104-105.


作者单位:518109 广东深圳,深圳市第二劳动教养管理所

作者: 解志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