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年第9卷第2期

关于辨治“胃热痛”的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胃热痛。胃热痛基本方胃热痛,中医认为,即由于胃阴不足,胃中燥热所致。由于人们受十胃九寒传统观念之影响,临床上对热性胃痛关注不够,误治较多,以致迁延难愈。笔者从2003年以来用胃热痛基本方治疗热性胃痛30例疗效满意。...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胃热痛;胃热痛基本方

 胃热痛,中医认为,即由于胃阴不足,胃中燥热所致。由于人们受“十胃九寒”传统观念之影响,临床上对热性胃痛关注不够,误治较多,以致迁延难愈。笔者从2003年以来用胃热痛基本方治疗热性胃痛30例疗效满意。现将资料与体会简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30例,其中男16例,年龄25~61岁,平均44岁;女14例,年龄23~60岁,平均45岁。经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14例。

  1.2 治疗方法

  基本主方: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2g,郁金12g,百合15g,川楝子10g,白芍15g,甘草6g,砂仁6g,焦三仙各10g,生地10g。加减:热重者加栀子10g,黄芩10g,丹皮10g;呃逆重者加半夏6g,生姜6g;口苦者加柴胡10g,黄芩10g;大便燥结者加大黄6~10g;气滞重者加香橼10g,佛手10g,绿萼梅10g,兼气虚者加党参12g。

  1.3 治疗结果

  30个病例多数服药3~6剂见效,最长服药20剂,平均6~12剂,结果治愈20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60岁,2004年9月25日接诊,主诉:上腹痛连及两胁。腹胀、呃逆、尚思食,但食后常使症状加重,病已近两月,近日又增恶心呕吐、头晕等症。刻诊:面红,唇略干,舌红苔少,呃逆频发,声高响亮,腹胀痛明显,口干口苦,尚有食欲,但食即病情加重,平素大便较干,近三四天未排便,脉弦滑略数,有力,尺脉较弱,生气后诱发加重。辨证:胃阴素虚,肝火犯之,胃气滞逆。治法:滋肝解郁,益胃生津,降火止逆,兼以消导。方药: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郁金15g,竹茹15g,党参15g,白芍10g,沙参10g,麦冬10g,百合20g,陈皮10g,枳实10g,神曲15g,山楂10g,内金6g,大黄8g(后下),丹参12g。服1剂后顿觉满腹舒畅,呃逆止,续服3剂而愈。过2个月后又因生气而发作,症如前,按上方出入进4剂而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3 讨论

  胃热痛的辨证要点:(1)病程较长,中老年患者为多。(2)病史中多有思虑过度,情欲不遂或热病后期,或饮食不节史。(3)疼痛性质一般为胀痛,烧灼痛,嘈杂,隐痛等。(4)症状特点为饥不欲食,口苦、口干、唇干裂,多伴有呕恶,大便偏干,舌红乏津少苔,脉多弦细数。多因情志不遂而诱发。病机为胃阴枯涸,肝木失润,临床多伴有“郁热”。养胃阴要结合酸甘化阴法,佐用芳香醒脾之药,用量不宜大,其目的一是防止寒凉药物过量而损伤脾胃阳气;二是恢复脾胃纳食运化生机。因胃阴缺乏,消化力差,食积不化自然存在,故必用消食药。见大便偏干者,可加大黄以通胃腑,导热下行使阴存津复。

  

作者: 张惊湖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